论和谐道德教育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7页 |
导言 | 第7-10页 |
第一部分 和谐道德教育的根由 | 第10-21页 |
一、 “人性先验”破灭中的“和谐道德”转向 | 第10-12页 |
(一) “道德教育”的“传承”属性 | 第10-11页 |
(二) “道德教育”的“塑变”属性 | 第11-12页 |
(三) “道德教育”的“超越”属性 | 第12页 |
二、 “价值合法性”质疑中的“和谐道德”转向 | 第12-16页 |
(一) “价值预设”的道德替代性 | 第13-14页 |
(二) 道德教育的“价值预设”合法性 | 第14-15页 |
(三) “无立场”道德教育的合法性 | 第15-16页 |
三、 “生命迷惘”中的“和谐道德”转向 | 第16-21页 |
(一) 由“神性”的价值认识回归和谐道德 | 第17-18页 |
(二) 由“人性”的价值认识回归和谐道德 | 第18-19页 |
(三) 由“物性”价值的认识回归和谐道德 | 第19-21页 |
第二部分 和谐道德教育是什么 | 第21-31页 |
一、 和谐的基本含义及其“道德性”特征 | 第21-23页 |
二、 自由的基本含义及其“道德性”特征 | 第23-25页 |
三、 和谐道德教育的“道德性”观念 | 第25-27页 |
四、 和谐道德教育中的观念切换 | 第27-31页 |
第三部分 和谐道德教育的历史图式 | 第31-44页 |
一、 孔子的和谐道德教育图式 | 第31-37页 |
(一) 孔子“无立场”的和谐道德教育目的观 | 第31-32页 |
(二) 孔子和谐道德教育的道德轴心原则 | 第32页 |
(三) 孔子和谐道德教育的结构因素 | 第32-34页 |
(四) 孔子和谐道德教育的评价 | 第34-36页 |
(五) 附图1 | 第36-37页 |
二、 柏拉图的和谐道德教育图式 | 第37-44页 |
(一) 柏拉图“无立场”的和谐道德教育目的观 | 第37-38页 |
(二) 柏拉图和谐道德教育道德轴心原则 | 第38-39页 |
(三) 柏拉图和谐道德教育的结构因素 | 第39-41页 |
(四) 柏拉图和谐道德教育的评价 | 第41-43页 |
(五) 附图2 | 第43-44页 |
第四部分 和谐道德教育的现实图式 | 第44-55页 |
一、 前和谐道德教育 | 第44-46页 |
二、 和谐道德教育的现实图式 | 第46-55页 |
(一) 和谐道德教育的现实目的观 | 第46-47页 |
(二) 和谐道德教育的基本原则 | 第47-48页 |
(三) 和谐道德教育的结构因素 | 第48-50页 |
(四) 和谐道德教育的过程及阶段 | 第50-54页 |
(五) 附图3 | 第54-55页 |
结语 | 第55-56页 |
参考文献 | 第56-62页 |
后记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