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10页 |
1 导论 | 第10-20页 |
·研究对象及意义 | 第10-14页 |
·相关概念 | 第14-15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研究方法 | 第16页 |
·分析框架 | 第16-17页 |
·可能的创新 | 第17-18页 |
·内容安排 | 第18-20页 |
2 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理论回顾 | 第20-37页 |
·公司治理的内涵及其理论基石 | 第20-24页 |
·关于公司治理的监控机制研究综述 | 第24-35页 |
·董事会结构设计 | 第24-26页 |
·机构投资者的地位和作用 | 第26-28页 |
·股权结构与公司监控 | 第28-30页 |
·资本结构与公司监控 | 第30-32页 |
·公司监控中的相关利益者逻辑 | 第32-35页 |
·小结 | 第35-37页 |
3 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运作框架 | 第37-66页 |
·内部监控机制及其运作 | 第37-45页 |
·股东大会 | 第37-39页 |
·董事会 | 第39-42页 |
·监事会 | 第42-43页 |
·公司内部监控的层级关系 | 第43-45页 |
·外部监控机制及其运作 | 第45-57页 |
·市场监控 | 第45-50页 |
·其它利益相关者监控 | 第50-57页 |
·管理系统在公司监控机制运作中的地位和作用 | 第57-65页 |
·公司治理与公司管理的区别和联系 | 第57-59页 |
·公司管理系统的内部控制制度--公司监控机制有效运作的保障 | 第59-63页 |
·公司管理与公司治理系统整合下的公司监控机制框架 | 第63-65页 |
·小结 | 第65-66页 |
4 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历史演变和现状分析 | 第66-103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历史演变 | 第66-71页 |
·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71-101页 |
·上市公司内部监控机制现状 | 第71-85页 |
·上市公司外部监控机制现状 | 第85-101页 |
·小结 | 第101-103页 |
5 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效率的实证研究 | 第103-131页 |
·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103-111页 |
·假设建立 | 第103-105页 |
·变量定义 | 第105-106页 |
·样本和数据 | 第106页 |
·回归分析 | 第106-108页 |
·结论 | 第108-111页 |
·资本结构与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 | 第111-118页 |
·理论框架与假设建立 | 第111-113页 |
·变量定义 | 第113-115页 |
·样本和数据 | 第115页 |
·统计回归 | 第115-117页 |
·结论 | 第117-118页 |
·董事会与监事会监控效率的实证研究 | 第118-130页 |
·假设建立 | 第118-120页 |
·变量定义 | 第120-122页 |
·样本和数据 | 第122-123页 |
·统计回归 | 第123-130页 |
·小结 | 第130-131页 |
6 公司监控机制的模式比较及其选择 | 第131-148页 |
·两种主要的公司监控模式--外部主导型与内部主导型监控模式 | 第131-132页 |
·两种公司监控模式的比较 | 第132-143页 |
·内部监控机制的比较 | 第132-136页 |
·银行监控的比较 | 第136-141页 |
·控制权市场监控的比较 | 第141-143页 |
·两种公司监控模式的综合分析 | 第143-145页 |
·对中国上市公司监控模式选择的启示 | 第145-147页 |
·小结 | 第147-148页 |
7 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监控机制的政策建议 | 第148-163页 |
·董事会和监事会设置的创新 | 第148-153页 |
·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 | 第148-150页 |
·强化监事会的权力 | 第150-151页 |
·完善董事和监事的选任 | 第151-152页 |
·实施对独立董事和监事的激励 | 第152-153页 |
·培育积极的机构投资者 | 第153-154页 |
·完善资本市场监管 | 第154-158页 |
·信息披露 | 第155-157页 |
·退市机制 | 第157-158页 |
·强化银行监控 | 第158-160页 |
·构建有效的经理市场 | 第160-161页 |
·管理系统与治理系统的整合 | 第161-163页 |
8 结论 | 第163-164页 |
参考文献 | 第164-170页 |
攻读博士期间科研成果 | 第170-171页 |
致谢 | 第1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