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技术、计算机技术论文--计算机的应用论文--在其他方面的应用论文

地质科学计算可视化软件系统研究--地质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组件的设计与研究

1 引言第1-9页
2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目标第9-12页
 2.1 软件开发面临的问题第9-10页
 2.2 科学计算可视化的发展与需求第10-11页
 2.3 地质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研究目标第11-12页
3 科学计算可视化系统研究现状及发展动向第12-14页
 3.1 科学计算可视化国外发展现状第12页
 3.2 计算机科学可视化国内发展现状第12-13页
 3.3 计算机科学可视化发展动向第13-14页
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成果及特色第14-16页
 4.1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第14页
 4.2 论文取得的成果第14-15页
 4.3 论文的特色和创新第15-16页
5 地质科学计算可视化组件软件系统开发技术研究第16-30页
 5.1 组件对象模型技术(COM)第16-20页
  5.1.1 COM技术概述第16-18页
  5.1.2 COM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第18-19页
  5.1.3 COM技术发展动向第19-20页
 5.2 基于COM组件的应用技术第20-24页
  5.2.1 ATL模板技术第20-21页
  5.2.2 ActiveX技术第21-24页
 5.3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技术(UML)第24-25页
  5.3.1 面向对象的软件开发过程的国内外发展状况第24页
  5.3.2 面向对象的系统分析与设计方法的相关概念及内容第24-25页
  5.3.3 UML的内容和特点第25页
 5.4 数据库访问接口技术—OLE DB技术第25-26页
 5.5 三维绘图软件开发技术第26-30页
  5.5.1 OpenGL技术的发展第26页
  5.5.2 OpenGL技术的特点第26-28页
  5.5.3 OpenGL和其他三维图形软件技术的对比第28-30页
6 地质科学信息可视化软件系统结构研究第30-36页
 6.1 系统需求分析第30-31页
  6.1.1 地质数据库设计需求第30页
  6.1.2 地质数据库管理系统的需求第30页
  6.1.3 地质工区平台操作系统的需求第30页
  6.1.4 三维地质图形组件系统的需求第30-31页
 6.2 可视化系统的系统模型设计第31-36页
  6.2.1 分析问题领域第31-32页
  6.2.2 建立静态结构模型第32-33页
  6.2.3 建立动态行为模型第33-34页
  6.2.4 建立物理模型第34-36页
7 地质数据库体系的建立第36-40页
 7.1 地质数据库的设计第36-37页
  7.1.1 地质数据库的选取第36页
  7.1.2 地质数据库结构设计第36-37页
 7.2 数据库连接组件的设计第37-39页
  7.2.1 数据库访问接口技术和开发技术第37页
  7.2.2 统一数据传输技术第37-38页
  7.2.3 数据库连接组件系统设计第38-39页
 7.3 数据管理组件的设计第39-40页
  7.3.1 数据管理组件开发技术第39页
  7.3.2 系统设计第39-40页
8 地质可视化组件设计第40-53页
 8.1 地质工区平台操作组件的设计第40-45页
  8.1.1 地质工区平台操作组件的开发技术第40页
  8.1.2 组件系统结构第40页
  8.1.3 区域追踪快速矢量填充等值线算法第40-45页
 8.2 地质三维可视化模型组件的设计和实现第45-53页
  8.2.1 地质科学计算可视化第45-47页
  8.2.2 基于体元拓扑算法的三维地质模型的可视化第47-48页
  8.2.3 地质三维模型绘图组件软件开发技术第48-49页
  8.2.4 三维层位模型的设计实现第49-50页
  8.2.5 三维立体模型的设计实现第50-53页
9 地质科学信息可视化软件应用实例第53-64页
 9.1 朱兰采场地质信息概述第53页
 9.2 系统总体设想第53页
 9.3 系统实现的硬件和软件平台环境第53页
 9.4 朱兰采场地质信息数据库体系第53-57页
  9.4.1 朱兰采场地质数据库表的建立第53-55页
  9.4.2 朱兰采场地质数据库连接组件的建立第55-56页
  9.4.3 朱兰采场地质数据库管理组件的建立第56-57页
 9.5 朱兰采场地质平面图设计结果第57-59页
 9.6 朱兰采场三维层位模型组件的设计效果第59-60页
 9.7 朱兰采场三维立体模型组件的运行效果第60-64页
10 结论与建议第64-65页
 10.1 结论第64页
 10.2 建议第64-65页
致谢第65-66页
参考文献第66-67页

论文共6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大时延遥操作技术及虚拟现实技术研究
下一篇:民营企业的薪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