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4页 |
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8页 |
2 国内外研究概况 | 第8-12页 |
2.1 国内外应用概况及主要问题 | 第8-9页 |
2.2 再生稻需肥特征研究进展 | 第9-12页 |
2.2.1 促芽肥和保芽肥施用 | 第9-11页 |
2.2.2 平衡施肥 | 第11-12页 |
3 水稻再生力研究进展 | 第12-1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14-17页 |
1 试验材料 | 第14页 |
2 田间试验设计 | 第14页 |
3 测定项目及方法 | 第14-17页 |
3.1 营养元素与再生力测定的取样方法 | 第14-15页 |
3.2 可溶性糖和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的取样主法 | 第15页 |
3.3 再生力特性的测定主法 | 第15页 |
3.4 N、P、K的测定 | 第15页 |
3.5 Ca、Mg、Fe、Mn、Cu、Zn的测定 | 第15-16页 |
3.6 B的测定 | 第16页 |
3.7 可溶性糖的测定 | 第16-17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7-38页 |
1 产量结果与产量构成因子及相互关系 | 第17-25页 |
1.1 头季稻产量与产量构成表现 | 第17页 |
1.2 头季稻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关系 | 第17页 |
1.3 再生稻产量性状及产量表现 | 第17-19页 |
1.4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关系 | 第19-21页 |
1.5 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 | 第21-24页 |
1.6 再生稻与头季稻产量性状比较 | 第24页 |
1.7 再生稻与头季稻产量性状的关系 | 第24-25页 |
2 再生率 | 第25-28页 |
2.1 水稻品种(组合)的再生率表现 | 第25-26页 |
2.2 6个杂交组合的再生率动态变化 | 第26-27页 |
2.3 水稻再生率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 | 第27页 |
2.4 头季稻产量性状与再生率的关系 | 第27页 |
2.5 再生稻产量性状与再生率的关系 | 第27-28页 |
3 营养元素与水稻再生力 | 第28-35页 |
3.1 大量元素 | 第28-33页 |
3.1.1 N、P、K、Ca、Mg与水稻品种(组合)再生率的关系 | 第28-30页 |
3.1.2 N、P、K的动态变化 | 第30-33页 |
3.2 微量元素 | 第33-35页 |
3.2.1 头季稻齐穗后18d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 | 第33-34页 |
3.2.2 头季稻收割时体内微量元素含量与再生率及产量的关系 | 第34-35页 |
3.2.3 B元素的动态变化 | 第35页 |
4 可溶性糖 | 第35-38页 |
4.1 头季稻体内可溶性糖含量与水稻品种(组合)再生率的关系 | 第35-36页 |
4.2 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36-38页 |
讨论 | 第38-42页 |
1 水稻蓄留再生的产量形成问题 | 第38页 |
2 水稻蓄留再生品种(组合)的再生力问题 | 第38-39页 |
3 头季稻收割前体内大量元素含量与再生率的关系 | 第39-40页 |
4 头季稻收割前体内微量元素含量与再生特性的关系 | 第40页 |
5 头季稻收割前体内可溶性糖与再生率的关系 | 第40-42页 |
参考文献 | 第42-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作者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