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水稻再生特性及其头季稻体内营养物质含量的关系研究

前言第1-14页
 1 本研究目的和意义第8页
 2 国内外研究概况第8-12页
  2.1 国内外应用概况及主要问题第8-9页
  2.2 再生稻需肥特征研究进展第9-12页
   2.2.1 促芽肥和保芽肥施用第9-11页
   2.2.2 平衡施肥第11-12页
 3 水稻再生力研究进展第12-14页
材料与方法第14-17页
 1 试验材料第14页
 2 田间试验设计第14页
 3 测定项目及方法第14-17页
  3.1 营养元素与再生力测定的取样方法第14-15页
  3.2 可溶性糖和营养元素动态变化的取样主法第15页
  3.3 再生力特性的测定主法第15页
  3.4 N、P、K的测定第15页
  3.5 Ca、Mg、Fe、Mn、Cu、Zn的测定第15-16页
  3.6 B的测定第16页
  3.7 可溶性糖的测定第16-17页
结果与分析第17-38页
 1 产量结果与产量构成因子及相互关系第17-25页
  1.1 头季稻产量与产量构成表现第17页
  1.2 头季稻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关系第17页
  1.3 再生稻产量性状及产量表现第17-19页
  1.4 再生稻产量构成因子与产量的关系第19-21页
  1.5 6个杂交组合的产量表现第21-24页
  1.6 再生稻与头季稻产量性状比较第24页
  1.7 再生稻与头季稻产量性状的关系第24-25页
 2 再生率第25-28页
  2.1 水稻品种(组合)的再生率表现第25-26页
  2.2 6个杂交组合的再生率动态变化第26-27页
  2.3 水稻再生率与再生稻产量的关系第27页
  2.4 头季稻产量性状与再生率的关系第27页
  2.5 再生稻产量性状与再生率的关系第27-28页
 3 营养元素与水稻再生力第28-35页
  3.1 大量元素第28-33页
   3.1.1 N、P、K、Ca、Mg与水稻品种(组合)再生率的关系第28-30页
   3.1.2 N、P、K的动态变化第30-33页
  3.2 微量元素第33-35页
   3.2.1 头季稻齐穗后18d体内微量元素含量的分析第33-34页
   3.2.2 头季稻收割时体内微量元素含量与再生率及产量的关系第34-35页
   3.2.3 B元素的动态变化第35页
 4 可溶性糖第35-38页
  4.1 头季稻体内可溶性糖含量与水稻品种(组合)再生率的关系第35-36页
  4.2 可溶性糖含量的动态变化第36-38页
讨论第38-42页
 1 水稻蓄留再生的产量形成问题第38页
 2 水稻蓄留再生品种(组合)的再生力问题第38-39页
 3 头季稻收割前体内大量元素含量与再生率的关系第39-40页
 4 头季稻收割前体内微量元素含量与再生特性的关系第40页
 5 头季稻收割前体内可溶性糖与再生率的关系第40-42页
参考文献第42-46页
致谢第46-47页
作者简历第47页

论文共4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支撑向量回归机(SVRM)的微分几何方法
下一篇:广告文化导论--从内部研究的角度看广告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