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7页 |
英文摘要 | 第17-21页 |
引言 | 第21-2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4-25页 |
上篇: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问题 | 第25-56页 |
1 发展的概念及内涵 | 第25-32页 |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25-27页 |
·可持续发展内涵 | 第27-29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9-32页 |
2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内容 | 第32-35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 第32-33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第33-34页 |
·水土保持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第33页 |
·水土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第33-34页 |
·水土保持生态可持续发展的内容 | 第3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4-35页 |
3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理论与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基础 | 第35-37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6-37页 |
4 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37-46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 | 第37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原则 | 第37页 |
·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标准 | 第37-38页 |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指标体系 | 第38-43页 |
·原则 | 第38-39页 |
·联合国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 | 第39-42页 |
·压力—状态—响应指标体系框架 | 第39-42页 |
·联合国统计局提出的指标体系 | 第42页 |
·环境科学委员会(SCOPE)提出的指标体系 | 第42页 |
·世界银行的指标体系 | 第42页 |
·国外其他方面对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探讨 | 第42-43页 |
·我国对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的探讨 | 第43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43-45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的内容和方法 | 第43-44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 第44-4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45-46页 |
5 国外水土保持及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 第46-51页 |
·发达国家的山区流域治理 | 第46-47页 |
·美国 | 第46页 |
·欧洲 | 第46页 |
·日本 | 第46-47页 |
·前苏联 | 第47页 |
·发展中国家 | 第47-48页 |
·印度 | 第47页 |
·巴基斯坦 | 第47页 |
·亚太地区其他发展中国家 | 第47-48页 |
·我国生态环境建设(水土保持工作)现状 | 第48-50页 |
·我国的水土保持工程建设 | 第48-49页 |
·我国生态林业工程建设 | 第49页 |
·荒漠化防治工程 | 第49页 |
·其他方面 | 第49-5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0-51页 |
6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中的机遇和挑战 | 第51-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2-53页 |
7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53-56页 |
·经验 | 第53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思路 | 第53-55页 |
·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 第53-54页 |
·保护、改善生态环境,实现生态可持续发展 | 第54-5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55-56页 |
下篇: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研究 | 第56-375页 |
第一部分:研究背景和总体设计方案 | 第56-81页 |
1 研究背景 | 第56-58页 |
2 黄家二岔小流域基本情况 | 第58-64页 |
·自然概况 | 第58-61页 |
·、自然位置与地貌类型 | 第58页 |
·、水土流失现状 | 第58-61页 |
·小流域水土流失原因 | 第58-59页 |
·小流域土壤侵蚀类型组成及分布 | 第59-61页 |
·自然资源概况 | 第61-62页 |
·土地资源 | 第61页 |
·水资源概况: | 第61页 |
·、气候资源 | 第61-62页 |
·生物资源 | 第62页 |
·社会经济概况 | 第62-64页 |
·生产结构 | 第63页 |
·、群众生活水平 | 第63-64页 |
3 研究的基本框架 | 第64-80页 |
·流域系统特征和问题分析 | 第64-69页 |
·研究的总体思路和方案设计 | 第69-80页 |
·总体思路: | 第69页 |
·方案设计 | 第69-80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80-81页 |
第二部分:小流域水土保持环境系统的基础研究 | 第81-221页 |
4.流域水土流失规律的研究 | 第81-138页 |
·坡面土壤侵蚀规律的研究 | 第81-99页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81页 |
·试验地布设原则 | 第81页 |
·野外调查测试项目及方法 | 第81页 |
·数据处理 | 第81页 |
·野外大型人工降雨装置的设计及其工作指标 | 第81-82页 |
·坡面径流理论及其模型 | 第82-91页 |
·模型建立 | 第83页 |
·参数拟合—标准试验小区 | 第83-87页 |
·参数拟合—大田实测 | 第87-90页 |
·不同利用状况坡地的径流分析 | 第90-91页 |
·坡面产沙模型 | 第91-95页 |
·模型描述 | 第91-93页 |
·参数拟合—大坪标准径流试验小区部分 | 第93-94页 |
·参数拟合—大田实测部分 | 第94-9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流域土壤侵蚀的模拟 | 第99-124页 |
·流域DEM的水文过程分析 | 第99页 |
·小流域土壤侵蚀量计算模型系统 | 第99-116页 |
·模型系统结构 | 第100-101页 |
·基础单元成分模型 | 第101-114页 |
·侵蚀泥沙沿程成分模型 | 第114-115页 |
·地块单元模型 | 第115-116页 |
·黄家二岔典型流域的应用 | 第116-124页 |
·数据库系统的建立 | 第116-118页 |
·典型流域水文的DEM模型分析 | 第118-119页 |
·典型流域土壤侵蚀量模型的运行计算 | 第119-121页 |
·典型流域土壤侵蚀系统模拟的验证 | 第121-124页 |
·小结 | 第124-126页 |
参考文献 | 第126-138页 |
5 流域土壤水分变化规律研究 | 第138-202页 |
·试验研究方法 | 第138-144页 |
·流域自然条件的调查 | 第138页 |
·土壤水分的测定 | 第138-142页 |
·流域内土壤水分观测点的布设 | 第138-142页 |
·流域内土族水分观侧点的布设依据 | 第138-139页 |
·流域土壤水分点的布设情况 | 第139-142页 |
·试验方法 | 第142页 |
·土壤入渗测定 | 第142-143页 |
·试验仪器简介 | 第142页 |
·试验小区选择 | 第142页 |
·测试计算方法 | 第142-143页 |
·蒸腾观测 | 第143页 |
·土壤蒸发观测 | 第143-144页 |
·土壤物理性质测定 | 第144页 |
·林分调查 | 第144页 |
·气象站有关气象资料的整理 | 第144页 |
·分析方法 | 第144页 |
·降雨特征时间序列分析 | 第144-145页 |
·模型建立 | 第145页 |
·模型检验与预测 | 第145页 |
·流域土壤入渗性能和地表径流分析 | 第145-152页 |
·土壤下渗模型的建立 | 第145-147页 |
·土壤入渗与其影响因子模型的建立 | 第147-152页 |
·人工模拟降雨 | 第147-148页 |
·自然降雨 | 第148页 |
·土壤入渗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 第148-152页 |
·流域蒸发散研究 | 第152-166页 |
·流域植被蒸腾研究 | 第152-158页 |
·不同植被的蒸腾特征 | 第152-155页 |
·不同植被蒸腾回归模型的建立 | 第155-156页 |
·不同植被蒸腾耗水量分析 | 第156-158页 |
·流域土壤蒸发研究 | 第158-161页 |
·流域内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蒸发规律分析 | 第158-160页 |
·流域不同植被条件下土壤蒸发模型的建立 | 第160-161页 |
·流域蒸发散研究 | 第161-165页 |
·概述 | 第161-162页 |
·林地植被蒸发散分析 | 第162-164页 |
·草地蒸发散研究分析 | 第164页 |
·农田蒸发散分析 | 第164-165页 |
·流域内不同植被水分利用率分析 | 第165-166页 |
·流域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 第166-186页 |
·流域土壤水分年内动态分析 | 第166-168页 |
·土壤水分年内变化分析结果 | 第166-167页 |
·土壤水分年内动态时段划分 | 第167-168页 |
·流域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 | 第168-171页 |
·土壤水分垂直变化层次划分 | 第168-169页 |
·各层次间土壤水分的分析 | 第169-170页 |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规律 | 第170-171页 |
·流域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特征 | 第171-178页 |
·流域不同断面(上、中、下)土壤水分动态研究 | 第171页 |
·流域内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动态分析 | 第171-173页 |
·流域内不同坡向土壤水分动态分析 | 第173-174页 |
·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土壤水分动态分析 | 第174-177页 |
·流域内土壤含水量的时空变化分析 | 第177-178页 |
·梯田土壤水分研究 | 第178-180页 |
·梯田土壤物理性质分析 | 第178-179页 |
·梯田与坡耕地土壤水分动态差异 | 第179页 |
·梯田的填土部位与切土部位土壤水分动态差异 | 第179-180页 |
·流域内土壤蓄水量分析 | 第180-186页 |
·流域内土壤蓄水量的贮存形式 | 第180页 |
·土壤蓄水量评价 | 第180-181页 |
·流域内不同植被土壤蓄水量分析 | 第181-182页 |
·流域内不同坡向土壤蓄水量分析 | 第182页 |
·流域内不同坡位土壤蓄水量分析 | 第182-184页 |
·流域内不同降水年份土壤储水量分析 | 第184页 |
·土壤水分动态消耗动态分析 | 第184-186页 |
·土壤水分动态模型的建立 | 第186-192页 |
·土壤含水量预测模型的建立 | 第186-188页 |
·模型的检验与预测 | 第188-192页 |
参考文献 | 第192-202页 |
6 林地小气候效应研究 | 第202-221页 |
·试验地状况 | 第202页 |
·研究方法 | 第202-204页 |
·小气候观测 | 第202-203页 |
·落叶松林木材蓄积量和生物量测定 | 第203-204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04-218页 |
·落叶松的小气候特征 | 第204-210页 |
·、落叶松的辐射状况 | 第204-208页 |
·落叶松林的温度 | 第208-209页 |
·落叶松林内湿度 | 第209-210页 |
·落叶松林内土壤温度 | 第210页 |
·落叶松林中风状况 | 第210页 |
·落叶松林的能量平衡特征分析 | 第210-211页 |
·落叶松林的蒸发散 | 第211-214页 |
·气象要素与蒸发散相关分析 | 第211-212页 |
·落叶松林生长季蒸发散 | 第212-213页 |
·落叶松蒸腾耗水量及水分利用率 | 第213-214页 |
·落叶松林气候生产力分析 | 第214-216页 |
·试验区气候生产力的估算 | 第215页 |
·落叶松生产潜力分析 | 第215-216页 |
·落叶松林净初级生产力 | 第216页 |
·气候因子对落叶松生长的影响 | 第216-21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18-221页 |
第三部分:小流域经济系统开发与调控研究 | 第221-290页 |
7 流域系统调控与发展模式研究 | 第221-236页 |
·系统调控的理论分析 | 第221-226页 |
·概念 | 第221-222页 |
·系统调控的原理 | 第222页 |
·系统调控的方法 | 第222-223页 |
·控制理论方法 | 第222-223页 |
·自组织方法 | 第223页 |
·系统调控分类 | 第223-224页 |
·依内容分有三类 | 第223页 |
·依范围分 | 第223页 |
·依对象分 | 第223-224页 |
·系统调控途径 | 第224-225页 |
·以“改”为主的调控途径 | 第224页 |
·以“避”为主的调控途径 | 第224-225页 |
·过程调控 | 第225页 |
·调控措施 | 第225-226页 |
·黄家二岔流域调控与发展模式 | 第226-230页 |
·SD模型的建立 | 第226-227页 |
·黄家二岔流域调控方案 | 第227-22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28-230页 |
·流域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 | 第230-236页 |
·流域人口质量因素调查 | 第230-231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31-235页 |
·关联度分析 | 第231页 |
·线性相关分析 | 第231-234页 |
·流域多因素回归分析 | 第234-235页 |
·小结 | 第235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35-236页 |
8 土地生产力潜力与开发途径研究 | 第236-254页 |
·土地生产力构成要素分析 | 第236-237页 |
·土地生产潜力 | 第237-248页 |
·种植业土地生产潜力模型建立与应用研究 | 第237-248页 |
·构造作物土地生产潜力模型的原理 | 第237-238页 |
·种植业土地生产潜力系列模型的建立 | 第238-242页 |
·种植业土地生产潜力模型计算结果、模型检验及因素分析 | 第242-248页 |
·土地生产力影响效应分析 | 第248-251页 |
·自然因子对土地生产潜力影响程度定量分析 | 第248-250页 |
·影响土地生产力(作物单产)的经济管理因素分析 | 第250-251页 |
·土地生产力开发途径研究 | 第251-253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253-254页 |
9 土地生产力开发技术体系研究 | 第254-290页 |
·农业生产条件的改善技术—梯田工程 | 第254-259页 |
·水平梯田结构的确定 | 第254-257页 |
·水平梯田最优断面设计思想 | 第254页 |
·最优断面设计 | 第254-257页 |
·水平梯田的水土保持效果 | 第257-258页 |
·防止水土流失 | 第257页 |
·改善土壤水分 | 第257-258页 |
·增加土壤水分含量 | 第258页 |
·提高土壤肥力 | 第258页 |
·改善田间小气候 | 第258页 |
·水平梯田的社会、经济效益 | 第258-259页 |
·提高作物产量 | 第258页 |
·优化农业经济结构 | 第258-259页 |
·增强农业系统抗逆力 | 第259页 |
·土壤培、施肥技术体系 | 第259-269页 |
·新修梯田培肥技术 | 第259-260页 |
·有机培肥 | 第260-265页 |
·农家肥施用技术效果研究 | 第260-262页 |
·土壤秸秆还田技术研究 | 第262-264页 |
·秸秆还田不同量对梯田培肥效果试验 | 第264-265页 |
·化肥施肥技术 | 第265-269页 |
·旱地春小麦施肥模式研究 | 第265-266页 |
·豌豆施肥模式研究 | 第266-267页 |
·胡麻施肥模式研究 | 第267-268页 |
·马铃薯施肥模式研究 | 第268-269页 |
·有机与无机配合施用 | 第269-271页 |
·抗旱耕作技术 | 第271-274页 |
·深耕深翻技术 | 第271-273页 |
·耙耱保墒效果调查 | 第273页 |
·镇压提墒 | 第273页 |
·推行三行畜力播种机机械播种 | 第273-274页 |
·立体复合种植,栽培技术 | 第274-276页 |
·优良品种的引进和推广技术 | 第276-277页 |
·生物化学制剂的应用技术 | 第277-278页 |
·“5406”细胞分裂素增产效果试验 | 第277-278页 |
·植物健生素“金帮一号”增产效果试验 | 第278-281页 |
·玉米联合固氮菌剂增产效果试验 | 第279页 |
·小麦应用喷施宝增产效果试验 | 第279-280页 |
·小麦根际固氮菌剂增产效果试验 | 第280-281页 |
·小结 | 第281-282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290页 |
第四部分:流域系统动态监测与评价 | 第290-349页 |
10 小流域系统动态监测预报 | 第290-327页 |
·动态监测和预报的基本理论 | 第290-294页 |
·概念和类型 | 第290-291页 |
·概念: | 第290页 |
·类型 | 第290-291页 |
·动态监测的目的 | 第291页 |
·动态监测的原则 | 第291-293页 |
·动态监测的内容 | 第293-294页 |
·生态子系统 | 第293页 |
·经济子系统 | 第293页 |
·社会子系统 | 第293-294页 |
·动态监测程序。 | 第294页 |
·动态监测体系 | 第294-296页 |
·监测项目 | 第294-295页 |
·监测方法 | 第295-296页 |
·生态子系统监测、预报 | 第296-304页 |
·干旱预报 | 第296-299页 |
·动态序列值 | 第296页 |
·预报模型 | 第296-29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298-299页 |
·小流域水土流失预报和监测 | 第299页 |
·人类活动对小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分析 | 第299-303页 |
·土地利用动态变化监测 | 第303-304页 |
·经济子系统监没、预报 | 第304-309页 |
·种植业监测 | 第304-305页 |
·生产情况监测 | 第304页 |
·投入情况监测 | 第304-305页 |
·畜牧业监测 | 第305-306页 |
·生产情况 | 第305页 |
·畜牧业净产值与各种畜禽数量回归分析 | 第305-306页 |
·林业监测 | 第306-307页 |
·生产力调查: | 第306-307页 |
·生物量计算 | 第307页 |
·人口和收入监测预报 | 第307-309页 |
·人口和收入情况 | 第307-308页 |
·人口和收入预报 | 第308-309页 |
·小流域社会子系统监测 | 第309-319页 |
·基本原理与思路 | 第311页 |
·人口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 第311-312页 |
·各指标阈值确定 | 第312-313页 |
·评价方法 | 第313-314页 |
·计算公式 | 第313-314页 |
·指标权承确定 | 第314页 |
·黄家二岔小流域人口生活质量分析 | 第314-315页 |
·生活质量评价 | 第314-315页 |
·分析与建议 | 第315页 |
·治理技术对小流域经济产出的作用 | 第315-319页 |
·基本理论 | 第315-318页 |
·黄家二岔小流域科技进步贡献率计算 | 第318-319页 |
参考文献 | 第319-327页 |
11 小流域治理效益与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27-349页 |
·效益评价的基本理论 | 第327-335页 |
·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的特点 | 第327-329页 |
·三大效益间的关系分析 | 第329-331页 |
·效益评价原则 | 第331-332页 |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2-334页 |
·指标的概念和作用: | 第332页 |
·指标体系的概念和作用 | 第332页 |
·建立指标体系的原则 | 第332-333页 |
·效益评价指标体系 | 第333-334页 |
·评价方法 | 第334-335页 |
·黄家二岔小流域综合治理效益评价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评价治理效益。 | 第335-337页 |
·评价模型 | 第335页 |
·权重确定 | 第335页 |
·指标计算 | 第335-336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336-337页 |
·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37-348页 |
·水土保持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及模型的建立 | 第337-346页 |
·评价指标 | 第337-339页 |
·指标量纲化方法 | 第339页 |
·指标分析与正规化处理 | 第339-344页 |
·评价模型 | 第344页 |
·发展阶段的划分 | 第344-346页 |
·黄家二岔小流域可持续发展评价 | 第346-348页 |
·黄家二岔小流域不同阶段评价 | 第346页 |
·结果分析与讨论 | 第346-348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48-349页 |
第五部分: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及应用研究 | 第349-375页 |
12 流域管理信息系统 | 第349-372页 |
·流域管理信息系统建立 | 第349-351页 |
·子系统划分与数据组织 | 第349-350页 |
·系统建立 | 第350-351页 |
·系统应用与维护 | 第351页 |
·应用方向 | 第351页 |
·系统维护 | 第351页 |
·流域管理信息系统总体设计 | 第351-354页 |
·系统的结构设计 | 第351-352页 |
·系统的功能设计 | 第352-353页 |
·软硬件环境 | 第353-354页 |
·流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子系统设计 | 第354-361页 |
·资源信息管理子系统 | 第354页 |
·流域评价子系统 | 第354-355页 |
·针对评价对象、设计评价模型 | 第354页 |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 第354页 |
·选择评价方法 | 第354-355页 |
·评价结果生成功能 | 第355页 |
·评价结果输出功能 | 第355页 |
·流域规划子系统 | 第355-359页 |
·多目标规划 | 第355-356页 |
·专家规划 | 第356-357页 |
·工程规划系统 | 第357-359页 |
·效益评价子系统 | 第359-361页 |
·流域管理效益评价子系统的数据流程 | 第359页 |
·流域管理效益评价子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 第359-361页 |
·流域管理信息系统的应用 | 第361-371页 |
·土地评价和土地规划的方法 | 第361-365页 |
·适宜性评价法 | 第361-364页 |
·土地经济评价 | 第364-365页 |
·土地生态经济评价 | 第365页 |
·土地规划 | 第365-366页 |
·系统应用 | 第366-371页 |
·土地评价 | 第366-367页 |
·土地规划 | 第367-371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371-372页 |
13 结论 | 第372-375页 |
谢忱 | 第3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