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6页 |
引言 | 第16-20页 |
一、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16-17页 |
二、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7-20页 |
第一章 犯罪概念概说 | 第20-33页 |
第一节 犯罪概念的概念 | 第20-24页 |
一、概念的哲学诊释 | 第20-22页 |
二、犯罪概念的诊释困境 | 第22-24页 |
第二节 犯罪概念起源之考察 | 第24-31页 |
一、犯罪起源之歧见 | 第24-26页 |
二、中国刑法史上犯罪概念的形成 | 第26-28页 |
三、外国刑法史上犯罪概念的形成 | 第28-31页 |
小结 | 第31-33页 |
第二章 近现代犯罪概念诸说综述及评析 | 第33-66页 |
第一节 犯罪的形式概念 | 第33-38页 |
一、犯罪的形式概念立法概览 | 第33-34页 |
二、犯罪的形式概念学理类型 | 第34-36页 |
(一) 犯罪构成要件说 | 第34-35页 |
(二) 规范犯罪说 | 第35页 |
(三) 责任形式犯罪说 | 第35-36页 |
(四) 特定程序犯罪说 | 第36页 |
(五) 观念犯罪说 | 第36页 |
三、对犯罪的形式概念之评析 | 第36-38页 |
第二节 犯罪的实质概念 | 第38-60页 |
一、客观危害说 | 第38-47页 |
(一) 客观危害说的历史嬗变 | 第38-40页 |
(二) 客观危害说的具体类型及评价 | 第40-47页 |
(三) 对客观危害说的总体评价 | 第47页 |
二、主观恶性说 | 第47-54页 |
(一) 主观恶性说的历史嬗变 | 第47-50页 |
(二) 主观恶性说的具体类型及评价 | 第50-53页 |
(三) 对主观恶性说的总体评价 | 第53-54页 |
三、犯罪人人格说 | 第54-60页 |
(一) 犯罪人人格说的历史嬗变 | 第54-56页 |
(二) 对犯罪人人格说的总体评价 | 第56-60页 |
第三节 混合型的犯罪概念 | 第60-64页 |
一、混合型犯罪概念的具体类型 | 第60-64页 |
(一) 并列式的犯罪概念 | 第60-61页 |
(二) 复合型的犯罪概念 | 第61-63页 |
(三) 宪法框架内的复合型概念 | 第63-64页 |
二、对混合型犯罪概念之评析 | 第64页 |
小结 | 第64-66页 |
第三章 犯罪本质特征 | 第66-78页 |
第一节 犯罪本质特征的界定 | 第66-67页 |
第二节 犯罪本质特征之确证 | 第67-77页 |
一、犯罪本质特征——社会危害性质疑 | 第69-70页 |
二、犯罪本质特征——刑事违法性话难 | 第70-73页 |
(一) 刑事违法性之内涵 | 第70-71页 |
(二) 刑事违法性不是犯罪的本质特征 | 第71-73页 |
三、犯罪本质特征——应受刑罚处罚性确证 | 第73-77页 |
(一) 应受刑罚处罚性直观地表明社会危害性已至犯罪的程度 | 第73-75页 |
(二) 应受刑罚处罚性是制定刑法、理解刑法的实质根据 | 第75-77页 |
小结 | 第77-78页 |
第四章 犯罪本质新界说 | 第78-119页 |
第一节 犯罪本质界定 | 第78-103页 |
一、本质的界定 | 第78-81页 |
二、犯罪本质界定 | 第81-103页 |
(一) 犯罪本质的社会属性:客观危害 | 第83-90页 |
(二) 犯罪本质的基底:犯罪的行为性 | 第90-97页 |
(三) 犯罪本质的根源:犯罪人的人格 | 第97-103页 |
第二节 犯罪本质对刑事立法与刑法理论的影响 | 第103-117页 |
一、对刑法基本原则的影响 | 第103-106页 |
(一) 刑法不得已原则 | 第104-105页 |
(二) 刑法必要性原则 | 第105-106页 |
二、对不同犯罪类型的影响 | 第106-108页 |
(一) 对于预备犯,应以不处罚为原则,处罚为例外 | 第106-107页 |
(二) 对未遂犯,采取必罚制,但一般采得减制 | 第107页 |
(三) 对于迷信犯,应当不予以处罚 | 第107-108页 |
(四) 对于共同犯罪人,依照各自的主观罪过处罚 | 第108页 |
三、对刑罚轻重的影响 | 第108-115页 |
(一) 刑法所保护价值的重要性程度 | 第109-110页 |
(二) 行为人对刑法所保护价值的对立态度及其程度 | 第110-115页 |
四、对刑罚功能的影响 | 第115-117页 |
小结 | 第117-119页 |
结语——兼评我国刑法第13条之规定 | 第119-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