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4页 |
第一章 刑事政策的概念 | 第14-26页 |
第一节 政策的概念 | 第14-17页 |
一、国外学者关于政策的概念 | 第14-15页 |
二、中国学者关于政策的概念 | 第15-16页 |
三、准确定义政策的概念 | 第16-17页 |
第二节 刑事政策的概念 | 第17-26页 |
一、国外学者关于刑事政策的概念 | 第17-19页 |
二、我国学者关于刑事政策的概念 | 第19-21页 |
三、准确界定刑事政策的概念 | 第21-26页 |
第二章 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26-45页 |
第一节 中国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26-40页 |
一、中国古代的刑事政策 | 第26-30页 |
(一) 德主刑辅:中国古代的基本刑事政策 | 第26-29页 |
(二) 刑罚世轻世重:中国古代刑事政策之二 | 第29-30页 |
(三) 刑期于无刑:中国古代刑事政策之三 | 第30页 |
二、中国近代刑事政策 | 第30-31页 |
三、革命战争时期及建国初年的刑事政策:惩办与宽大相结合 | 第31-36页 |
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刑事政策的回顾 | 第36-38页 |
(一) 1981年至1987年:我国刑事政策的初步形成阶段 | 第36-37页 |
(二) 1988年至1997年:我国刑事政策的进一步发展阶段 | 第37页 |
(三) 1998年至2003年:我国刑事政策的逐步成熟阶段 | 第37-38页 |
五、和谐社会语境中的刑事政策:宽严相济 | 第38-40页 |
第二节 西方国家刑事政策的历史演进 | 第40-45页 |
一、近代西方国家的刑事政策 | 第40-42页 |
二、西方国家“二战”后刑事政策的发展 | 第42-43页 |
三、当代西方国家刑事政策发展新动向 | 第43-45页 |
第三章 刑事政策的基础 | 第45-74页 |
第一节 刑事政策的宪政基础 | 第45-52页 |
一、宪政的概念 | 第45-47页 |
(一) 宪法是宪政的前提 | 第46页 |
(二) 民主是宪政的基础 | 第46-47页 |
(三) 宪政离不开法治 | 第47页 |
(四) 宪政尊重人权、保障人权 | 第47页 |
二、宪政对刑事政策的制约 | 第47-52页 |
(一) 刑事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应当以宪法为最高依据 | 第48-49页 |
(二) 宪政与刑事政策的人权保障 | 第49-52页 |
第二节 刑事政策的法律基础 | 第52-55页 |
一、政策与法律的一般关系 | 第52-53页 |
二、刑事法律是刑事政策的法律基础 | 第53-55页 |
(一) 刑事政策的刑事法律化 | 第54页 |
(二) 刑事法律的刑事政策化 | 第54-55页 |
第三节 刑事政策的犯罪学基础 | 第55-64页 |
一、犯罪学的产生和发展 | 第56-58页 |
二、犯罪学和刑事政策的关系 | 第58-64页 |
(一) 犯罪学影响刑事政策的范围 | 第58-59页 |
(二) 不同的犯罪原因观及相应刑事政策的展开 | 第59-64页 |
第四节 刑事政策的价值基础 | 第64-74页 |
一、价值概述 | 第64-66页 |
二、秩序、自由、正义:刑事政策三大价值基础 | 第66-74页 |
(一) 刑事政策的价值基础之一——秩序 | 第66-69页 |
(二) 刑事政策价值基础之二——自由 | 第69-71页 |
(三) 刑事政策的价值基础之三——正义 | 第71-74页 |
第四章 我国若干具体刑事政策评述 | 第74-122页 |
第一节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政策 | 第74-78页 |
一、综合治理政策的出台背景 | 第74-75页 |
二、综合治理政策的主要内容 | 第75-76页 |
三、综合治理政策的实施情况 | 第76-77页 |
四、综合治理政策的得失评价 | 第77-78页 |
第二节 “严打”政策 | 第78-109页 |
一、“严打”政策的提出及基本特征 | 第79-80页 |
(一) “严打”政策的提出 | 第79页 |
(二) “严打”刑事政策的特征 | 第79-80页 |
二、“严打”政策的实施情况 | 第80-82页 |
三、关于“严打”政策的争议及思考 | 第82-84页 |
(一) 关于“严打”的争议 | 第82-83页 |
(二) 关于“严打”的理性思考 | 第83-84页 |
四、对刑事司法工作贯彻“严打”政策的思考 | 第84-86页 |
五、对重庆地区法院二十年“严打”的实证考察及思考 | 第86-109页 |
(一) 重庆法院执行“严打”政策的基本情况 | 第87-92页 |
(二) 二十年“严打”的基本经验 | 第92-94页 |
(三) 对“严打”政策的总体评价 | 第94-96页 |
(四) “严打”政策,因时而生,也因时而变 | 第96-109页 |
第三节 死刑政策 | 第109-122页 |
一、刑事政策与死刑概说 | 第109-110页 |
二、不同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死刑分析 | 第110-113页 |
(一) 威慑型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死刑 | 第110页 |
(二) 教育型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死刑 | 第110-111页 |
(三) “两极化”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死刑 | 第111-112页 |
(四) 多元化刑事政策视野下的死刑 | 第112-113页 |
三、我国基本的死刑政策 | 第113-119页 |
(一) 保留死刑的政策 | 第113-115页 |
(二) 坚持少杀的政策 | 第115-117页 |
(三) 防止错杀的政策 | 第117页 |
(四) 死刑适用中的区别对待政策 | 第117-119页 |
四、以刑事政策为指导促进死刑问题改革 | 第119-122页 |
(一) 刑事政策更新是限制和废除死刑的前提 | 第119-120页 |
(二) 刑事政策指导下死刑观念变革 | 第120-122页 |
第五章 我国刑事政策的现状与未来走向 | 第122-145页 |
第一节 我国刑事政策的特点和发展规律 | 第122-124页 |
一、我国刑事政策的特点 | 第122-123页 |
(一) 刑事政策与党的政策关系密切 | 第122-123页 |
(二) 刑事政策对司法实践的指导作用明显 | 第123页 |
(三) 为市场经济建设服务始终是刑事政策的灵魂 | 第123页 |
二、我国刑事政策的发展规律 | 第123-124页 |
(一) 从完全依靠政策到法律与政策并重 | 第123-124页 |
(二) 指导思想上,从侧重从重从快逐步走向严格依法进行 | 第124页 |
(三) 实施方法上,从集中整治逐步走向集中整治与综合治理并重 | 第124页 |
(四) 体系内容上,逐步充实并系统化 | 第124页 |
第二节 我国当前刑事政策的若干问题 | 第124-129页 |
一、刑事政策宏观层面的检讨 | 第124-126页 |
(一) 内涵界定不清 | 第125页 |
(二) 刑事政策的内容比较单一 | 第125-126页 |
二、刑事政策中观层面的检讨——启动依据单薄 | 第126-127页 |
三、刑事政策微观层面的检讨——执行存在误区 | 第127-129页 |
第三节 我国刑事政策的未来走向 | 第129-145页 |
一、刑事政策由政治主导向经济主导变 | 第129-132页 |
二、刑事政策更为注重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 第132-136页 |
三、刑事政策的人道主义内涵更加丰富 | 第136-141页 |
四、刑事政策的实践更加理性化 | 第141-145页 |
(一) 刑事政策的启动上,应提倡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 | 第141-142页 |
(二) 加强对犯罪原因的研究,有针对性地采取不同的应对措施 | 第142-143页 |
(三) 刑事政策的执行上,应充分关注执法队伍的情感因素 | 第143-145页 |
结语 | 第145-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