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4页 |
绪论 | 第14-31页 |
·研究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 第14-18页 |
·研究的背景 | 第14-17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7-18页 |
·研究对象与目标 | 第18-20页 |
·研究对象 | 第18-19页 |
·研究目标 | 第19-20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技术路线 | 第20-23页 |
·有关论文的几点说明 | 第23-29页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9-31页 |
1 文献综述 | 第31-47页 |
·EOR研究综述 | 第31-37页 |
·EOR含义的认定 | 第31-32页 |
·不同视角的EOR模型 | 第32-37页 |
·高技术企业绩效研究综述 | 第37-41页 |
·影响企业绩效的相关研究 | 第37-38页 |
·企业绩效的评价研究 | 第38-41页 |
·EOR与绩效关系研究综述 | 第41-46页 |
·EOR对企业绩效作用的理论模型 | 第41-44页 |
·EOR对企业绩效作用的实证研究 | 第44-46页 |
·现有研究的局限性及本文探索的方向 | 第46-47页 |
2 高技术企业EOR对企业绩效影响模型的构建 | 第47-59页 |
·模型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47-51页 |
·资源基础理论对企业绩效的解释 | 第47页 |
·信号传递、人力资本投入与企业员工能力的提升 | 第47-48页 |
·个体和组织的匹配与员工动机的激发 | 第48-50页 |
·行为角色对绩效的直接作用 | 第50-51页 |
·模型结构分析 | 第51-55页 |
·模型结构的建立 | 第51-53页 |
·模型要素内涵的界定 | 第53-55页 |
·模型作用机制的诠释 | 第55-59页 |
·EOR对企业绩效作用的基础 | 第55-56页 |
·核心员工队伍特征:EOR对企业绩效作用的中介效应 | 第56-59页 |
3 高技术企业EOR对企业绩效作用的基础:EOR模式与员工类别的契合 | 第59-71页 |
·EOR与企业员工类别契合的驱动 | 第59-62页 |
·高技术企业组织模式的柔性化趋势 | 第59-61页 |
·高技术企业员工个体差异 | 第61-62页 |
·高技术企业EOR模式的比较 | 第62-64页 |
·平衡型EOR对组织和员工的优劣势 | 第62-63页 |
·I-C模型下四种EOR模式的比较 | 第63-64页 |
·高技术企业员工的类别 | 第64-67页 |
·员工分类的参照 | 第64-66页 |
·四种员工的类型 | 第66-67页 |
·EOR与员工类别的契合 | 第67-71页 |
·组织导向型EOR对应核心员工 | 第68-69页 |
·工作导向型EOR对应卫士员工 | 第69页 |
·投入不足型EOR对应工兵员工 | 第69-70页 |
·过度投入型EOR对应盟友员工 | 第70-71页 |
4 高技术企业EOR对中介效应的激发 | 第71-87页 |
·核心员工:高技术企业管理的重点 | 第71-72页 |
·核心员工人力资本成为企业的主导资本 | 第71-72页 |
·核心员工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主要载体 | 第72页 |
·核心员工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根本 | 第72页 |
·核心员工的特质 | 第72-75页 |
·工作、学习和影响能力强 | 第73页 |
·具有较高的工作自主性 | 第73-74页 |
·具有较强的流动意愿 | 第74-75页 |
·EOR对核心员工能力的提升 | 第75-78页 |
·信号传递增强EOR对外部员工的吸引 | 第75-76页 |
·EOR对内部员工专用能力的投入 | 第76-78页 |
·EOR对核心员工动机的影响 | 第78-82页 |
·高技术企业核心员工需求要素分析 | 第78-80页 |
·EOR激励核心员工提高动机的路径 | 第80-82页 |
·EOR对核心员工行为的影响 | 第82-87页 |
·核心员工行为特征 | 第83-84页 |
·EOR对核心员工行为的激励效应 | 第84-87页 |
5 中介效应对高技术企业绩效的提升 | 第87-105页 |
·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的可持续发展价值取向 | 第87-89页 |
·导致我国高技术企业多而不强的原因 | 第87-88页 |
·高技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 第88-89页 |
·高技术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构建 | 第89-93页 |
·财务与非财务相结合的绩效评价基础 | 第89-90页 |
·绩效评价体系建立的原则 | 第90-91页 |
·绩效评价体系的内容 | 第91-93页 |
·企业差异性及绩效影响因素整合 | 第93-98页 |
·企业的差异性分析 | 第94-96页 |
·高技术企业绩效影响因素整合 | 第96-98页 |
·核心员工能力对企业绩效的提升作用 | 第98-101页 |
·能力的核心战略资源性与企业绩效 | 第98-99页 |
·专用型能力与企业绩效 | 第99-101页 |
·核心员工动机对企业绩效的改善 | 第101-102页 |
·员工动机对员工行为的助推 | 第101页 |
·员工动机对企业绩效作用的体现 | 第101-102页 |
·核心员工行为对企业绩效的贡献 | 第102-105页 |
·成本降低与财务绩效的提升 | 第102-103页 |
·知识流动与技术创新绩效的提高 | 第103-105页 |
6 实证分析 | 第105-123页 |
·研究假设 | 第105-106页 |
·数据来源与样本分析 | 第106-107页 |
·数据搜集 | 第106-107页 |
·样本分析 | 第107页 |
·变量的设计 | 第107-110页 |
·自变量的设计 | 第107-108页 |
·中介变量和控制变量的设计 | 第108-109页 |
·因变量的设计 | 第109-110页 |
·数据分析 | 第110-122页 |
·变量的信度和效度检验 | 第110-113页 |
·方差分析 | 第113-118页 |
·相关分析 | 第118页 |
·过程检验 | 第118-122页 |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7 研究结论与展望 | 第123-127页 |
·研究结论 | 第123-124页 |
·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 第124-125页 |
·理论价值 | 第124页 |
·实践意义 | 第124-125页 |
·研究的不足与进一步完善方向 | 第125-127页 |
参考文献 | 第127-136页 |
附录 | 第136-140页 |
致谢 | 第140-141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第1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