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思想政治教育、德育论文

高校同伴德育及其路径初探

摘要第1-6页
Abstract第6-10页
引言第10-14页
第一章 同伴德育概述第14-24页
 第一节 同伴德育提出的历史渊源第14-15页
  一、 东方“三人行必有我师”的理念第14页
  二、 西方同伴教育所产生的特殊影响第14-15页
 第二节 同伴德育的概念界定第15-18页
  一、 同伴德育与相关概念的关系第15-16页
  二、 同伴德育的概念界定第16-17页
  三、 同伴德育的主体与客体第17-18页
 第三节 高校同伴德育的基本特征第18-21页
  一、 同伴德育是生生双向互动的德育第18-19页
  二、 同伴德育是生生情感交融的德育第19-20页
  三、 同伴德育是生生关系和谐的德育第20-21页
 第四节 高校同伴德育的重要功能第21-24页
  一、 认知强化功能第21-22页
  二、 情感体悟功能第22-23页
  三、 群体凝聚功能第23-24页
第二章 同伴德育提出的理论依据第24-32页
 第一节 同伴德育的心理学依据第24-26页
  一、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与同伴德育第24-25页
  二、 罗杰斯的人格“自我理论”与同伴德育第25-26页
 第二节 同伴德育的社会学依据第26-28页
  一、 冲突理论与同伴德育第26-27页
  二、 沟通行动理论与同伴德育第27-28页
 第三节 同伴德育的教育学依据第28-32页
  一、 “我——你”关系与同伴德育第28-29页
  二、 “教育即生活”与同伴德育第29-32页
第三章 建构高校同伴德育的动因第32-36页
 第一节 高校德育的不足之处是建构同伴德育的直接原因第32-33页
  一、 高校德育内容的理想化第32页
  二、 高校德育形式的灌输化第32-33页
  三、 高校德育评价的知识化第33页
 第二节 高校同伴德育的优势是建构同伴德育的强大动力第33-36页
  一、 高校同伴德育内容生活化易于被大学生接受第33-34页
  二、 高校同伴德育的非灌输性易于被大学生认可第34-36页
第四章 高校同伴德育的目标及内容第36-44页
 第一节 高校同伴德育的目标第36-39页
  一、 形成优良的大学生“同伴群体道德”第36-37页
  二、 形成优秀的“大学生同伴群体”第37-39页
 第二节 高校同伴德育的主要内容第39-44页
  一、 以“同伴群体自律性”为纽带进行自觉纪律教育第39-40页
  二、 以“个体平等精神”为思想要领进行民主观教育第40-41页
  三、 以“同伴群体利益观”为出发点进行集体主义教育第41-44页
第五章 高校同伴德育的特殊途径第44-58页
 第一节 引导“同伴群体道德”趋向社会主流道德第44-47页
  一、 “同伴群体道德”的内涵第44-45页
  二、 以“同伴群体道德”引向社会主流第45-47页
 第二节 挖掘品德高尚和具有威信的“同伴领袖”第47-53页
  一、 “同伴领袖”具有的作用第47-49页
  二、 “同伴领袖”产生的方式第49-51页
  三、 “同伴领袖”展示的方法第51-53页
 第三节 以同伴群体引发道德践履第53-58页
  一、 自理自立的道德实践第54-55页
  二、 走向社会的道德实践第55-58页
结语第58-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致谢第62-63页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第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当代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及实现途径研究
下一篇:大学生多层次幽默感量表编制及不同幽默感层次的差异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