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文献综述 植物抗病反应以及抗病基因工程 | 第13-44页 |
一.植物的抗病反应 | 第13-25页 |
1 植物的抗病系统 | 第13-16页 |
2 植物R基因的克隆与功能分析 | 第16-17页 |
3 植物avr基因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 第17-18页 |
4 R和AVR的互做分子模式 | 第18-20页 |
5 植物的系统诱导防卫反应途径 | 第20页 |
6 抗病反应的信号分子转导 | 第20-25页 |
7 免疫反应与其它途径的互作 | 第25页 |
二.水稻抗病反应研究进展 | 第25-33页 |
1 水稻抗病基因的克隆与功能研究 | 第25-28页 |
2 水稻防卫反应和PR蛋白 | 第28-33页 |
三.水稻抗病基因工程研究进展 | 第33-39页 |
1 水稻的主要病害 | 第33-34页 |
2 水稻抗病基因工程 | 第34-39页 |
四.植物基因工程的现状和前景 | 第39-42页 |
1 国外转基因植物产业化现状 | 第39-40页 |
2 我国转基因产业化现状 | 第40-42页 |
本研究的意义、目的和主要研究内容 | 第42-44页 |
研究论文 转基因水稻抗病性的遗传和对发育调控的机理研究 | 第44-100页 |
第一部分:RCH10和AGLU1在水稻抗病和发育中的功能分析 | 第44-91页 |
第一章 高世代转基因抗病植株的选育 | 第45-66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45-54页 |
·材料 | 第45页 |
·转基因水稻 | 第45页 |
·纹枯病菌 | 第45页 |
·稻瘟病菌株 | 第45页 |
·RCH10、AGLU1的多克隆抗体 | 第45页 |
·方法 | 第45-54页 |
·转基因水稻PCR分析 | 第45-47页 |
·转基因水稻Southern分析 | 第47-50页 |
·转基因水稻Northern分析 | 第50-51页 |
·转基因水稻Western分析 | 第51-52页 |
·转基因水稻纹枯病抗性鉴定 | 第52-53页 |
·转基因水稻稻瘟病抗性鉴定 | 第53页 |
·转基因水稻的组织化学染色 | 第53-54页 |
·统计分析 | 第5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54-63页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的遗传分析 | 第54-56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分离鉴定 | 第54-55页 |
·T_2代转基因植株的分离鉴定 | 第55页 |
·T_3代转基因植株双价基因的遗传分析 | 第55-56页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的整合分析 | 第56-57页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的表达分析 | 第57-58页 |
·转基因对OsPR1b基因的表达调控 | 第58页 |
·外源基因在转基因后代的蛋白表达分析 | 第58-59页 |
·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 | 第59-63页 |
·T_1代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 | 第59-61页 |
·T_2代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 | 第61页 |
·T_3代、T_4代转基因植株的抗病性 | 第61-63页 |
3 讨论 | 第63-66页 |
第二章 RCH10和AGLU1的酶活性和亚细胞定位与抗病性的关系 | 第66-75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66-70页 |
·材料 | 第66页 |
·水稻材料 | 第66页 |
·纹枯病菌株和接种方法 | 第66页 |
·胶体金探针 | 第66页 |
·RCH10、AGLU1的多克隆抗体 | 第66页 |
·方法 | 第66-70页 |
·粗酶液的提取 | 第67页 |
·几丁质酶活性测定 | 第67-68页 |
·β-1,3-葡聚糖酶活性的测定 | 第68页 |
·胶体金免疫标记方法 | 第68-70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0-73页 |
·纹枯病接种对转基因水稻中几丁质酶活性的影响 | 第70页 |
·纹枯病接种对转基因水稻中葡聚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0页 |
·RCH10、AGLU1在转基因植株中亚细胞定位 | 第70-73页 |
·纹枯病菌诱导对RCH10、AGLU1在亚细胞中分布的影响 | 第73页 |
3 讨论 | 第73-75页 |
第三章 纹枯病菌对转基因水稻膜脂过氧化和抗氧化酶活性的影响 | 第75-81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75-76页 |
·材料 | 第75-76页 |
·水稻材料 | 第75页 |
·纹枯病菌株和接种方法 | 第75-76页 |
·方法 | 第76页 |
·MDA含量的测定 | 第76页 |
·酶液的提取以及酶活性的测定 | 第76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76-79页 |
·纹枯病接种对水稻叶片中MDA含量的动态变化 | 第76页 |
·纹枯病接种对水稻叶片中SOD活性的影响 | 第76-77页 |
·纹枯病接种对水稻叶片中CAT,GPX和APX活性的影响 | 第77页 |
·纹枯病接种对水稻叶片中DHAR和GR活性的影响 | 第77-79页 |
3 讨论 | 第79-81页 |
第四章 转基因对种子千粒重、发芽和苗期生长的影 | 第81-91页 |
1 材料与方法 | 第81-84页 |
·水稻材料 | 第81页 |
·方法 | 第81-84页 |
·种子含水量、千粒重的测定 | 第81页 |
·利用近红外广谱分析稻米品质 | 第81页 |
·环境扫描电镜观察 | 第81-82页 |
·种子发芽率和发芽势的测定 | 第82页 |
·对GA_3敏感性实验 | 第82页 |
·基因转录水平的调控RT-PCR | 第82-84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84-89页 |
·转基因对千粒重及米质的影响 | 第84-86页 |
·转基因对发芽势、发芽率和植株苗期长势的影响 | 第86-88页 |
·转基因植株对外源GA_3的敏感性 | 第88-89页 |
·转基因对GA信号途径和代谢途径基因表达的影响 | 第89页 |
3 讨论 | 第89-91页 |
第二部分:水稻SAR途径抑制发育的分子证据 | 第91-100页 |
1 材料和方法 | 第92-93页 |
·水稻材料 | 第92页 |
·Microarray分析 | 第92-93页 |
·对GA_3敏感性实验 | 第93页 |
2 结果与分析 | 第93-98页 |
·转基因株系G316对外源GA的敏感性 | 第93-94页 |
·转基因株系G316和野生型TP309样本间基因表达谱差异分析 | 第94-96页 |
·参与细胞发育的差异表达基因 | 第96-98页 |
3 讨论 | 第98-100页 |
参考文献 | 第100-135页 |
附录 | 第135-136页 |
致谢 | 第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