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引言 | 第7-18页 |
一、研究课题的意义 | 第7-13页 |
二、研究现状与创新之处 | 第13-18页 |
第一章 洪谦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和历史背景 | 第18-33页 |
第一节 澄清一个基本的误解 | 第18-22页 |
第二节 洪谦解读石里克哲学的三个阶段 | 第22-27页 |
一、从科学哲学的奠基者来理解石里克 | 第22-24页 |
二、从现代经验论的知识论批判来理解石里克 | 第24-26页 |
三、用整体的视角解释石里克哲学的转变 | 第26-27页 |
第三节 维也纳学派的基本主张 | 第27-33页 |
一、分析与综合命题的二分理论 | 第28-29页 |
二、命题意义的证实标准 | 第29-30页 |
三、直观体验与概念认识的二分 | 第30页 |
四、哲学的任务是意义的阐明 | 第30-33页 |
第二章 洪谦的哲学观念和方法 | 第33-44页 |
第一节 哲学是意义的澄清 | 第33-40页 |
一、形而上学是"生活的基本感情" | 第33-36页 |
二、哲学是意义的澄清活动 | 第36-40页 |
第二节 知识分析与逻辑分析的方法 | 第40-44页 |
第三章 科学知识的建构 | 第44-67页 |
第一节 知识的本质 | 第44-50页 |
一、古典经验主义的概念化 | 第44-47页 |
二、知识是经验的逻辑构造 | 第47-50页 |
第二节 知识的基础 | 第50-57页 |
一、记录命题与断定 | 第50-54页 |
二、归纳的反基础主义 | 第54-57页 |
第三节 知识的有效性和界限 | 第57-67页 |
一、反驳先天综合知识的有效性 | 第57-62页 |
二、驳斥康德不可知论 | 第62-67页 |
第四章 形而上学的批判 | 第67-95页 |
第一节 意义标准 | 第67-76页 |
一、意义的可证实性原则 | 第67-71页 |
二、价值陈述的情感意义 | 第71-76页 |
第二节 分析与综合命题的二分 | 第76-85页 |
一、分析与综合命题的区分 | 第76-79页 |
二、驳斥现象学命题 | 第79-85页 |
第三节 认识与理会的区分 | 第85-95页 |
一、认识与理会 | 第85-88页 |
二、形而上学的不可能 | 第88-95页 |
第五章 形而上学问题的逻辑分析 | 第95-116页 |
第一节 实在性问题 | 第95-100页 |
一、实证主义与实在论 | 第95-97页 |
二、实在命题的意义 | 第97-100页 |
第二节 心物问题 | 第100-105页 |
一、空间的非形而上学解释 | 第100-103页 |
二、心物命题分析 | 第103-105页 |
第三节 因果性问题 | 第105-116页 |
一、康德的误解 | 第105-110页 |
二、因果性问题分析 | 第110-116页 |
结语:洪谦的哲学活动在中国哲学发展进程中的地位和影响 | 第116-123页 |
附录一:授维也纳大学荣誉博士演讲词 | 第123-124页 |
附录二:洪谦自述 | 第124-126页 |
附录三:生平和著述 | 第126-139页 |
附录四:洪谦作品目录 | 第139-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50页 |
后记 | 第150-1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