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小额信用贷款模式研究
摘要 | 第1-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1 引言 | 第13-19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3-17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7页 |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的技术路线 | 第17页 |
·本文的研究方法 | 第17页 |
·本文的创新点与存在的不足之处 | 第17-19页 |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7-18页 |
·本文的不足之处 | 第18-19页 |
2 小额信贷概述 | 第19-25页 |
·小额信贷的概念界定 | 第19-20页 |
·小额信贷产生的背景 | 第20-21页 |
·贫困户的信贷需求 | 第20-21页 |
·扶贫贴息贷款运行存在的问题 | 第21页 |
·小额信贷的目标 | 第21-23页 |
·资金直接送达贫困户 | 第22页 |
·促进贫困者能力的提高 | 第22页 |
·保持高还贷率 | 第22页 |
·保持合理的经济规模 | 第22-23页 |
·小额信贷的特征 | 第23页 |
·小额信贷的分类 | 第23-25页 |
3 国外小额信贷的经验及启示 | 第25-36页 |
·国外的发展情况 | 第25-33页 |
·孟加拉国GB 模式 | 第25-29页 |
·印尼BRI 模式 | 第29-31页 |
·GB 模式与BRI 模式的比较 | 第31-33页 |
·对我国的启示及借鉴 | 第33-36页 |
·国外小额信贷的成功经验 | 第33-34页 |
·国外小额信贷的启示及借鉴 | 第34-36页 |
4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政策、效应及其发展模式分析 | 第36-44页 |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相关的政策 | 第36-38页 |
·小额信贷在国内产生的积极效应 | 第38-40页 |
·构建农村金融服务体系 | 第38页 |
·抑制农村民间借贷 | 第38页 |
·拓宽信用社资金运用渠道 | 第38-39页 |
·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 | 第39页 |
·为全面推广商业性小额信贷提供借鉴 | 第39-40页 |
·我国小额信贷发展模式比较 | 第40-44页 |
·河北“易县”小额信贷模式及其优缺点 | 第40-41页 |
·陕西“商洛”小额信贷模式及其优缺点 | 第41-42页 |
·“农信社”小额信贷模式及其优缺点 | 第42-43页 |
·山西“平遥”小额信贷模式及其优缺点 | 第43-44页 |
5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运作状况分析 | 第44-52页 |
·运作机构 | 第44-46页 |
·微观机制 | 第46-48页 |
·额度、期限、利率及偿还方式 | 第46页 |
·信用评定机制 | 第46-47页 |
·资金筹措机制 | 第47-48页 |
·运作流程 | 第48-49页 |
·小额信贷运作效果 | 第49-52页 |
6 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存在问题分析 | 第52-62页 |
·运作机构遗留问题过多 | 第52-53页 |
·微观机制存在缺陷 | 第53-58页 |
·贷款额度与实际资金需求量不适应 | 第53页 |
·贷款期限过短 | 第53-55页 |
·贷款利率过低 | 第55-56页 |
·信用评定机制不完善 | 第56-57页 |
·资金缺口严重 | 第57-58页 |
·运作流程不规范 | 第58-60页 |
·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60-62页 |
·法律制度不健全 | 第60页 |
·风险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60-61页 |
·存款保障制度不健全 | 第61-62页 |
7 深化我国农村小额信贷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 | 第62-67页 |
·环境创新—营造农户信用的法制环境 | 第62-64页 |
·制定和完善相关法律以形成社会信用的法制基础 | 第62-63页 |
·加强执法力度,强化信用的法律保障 | 第63-64页 |
·完善小额信贷制度设计 | 第64-65页 |
·解决农信社的资金来源问题 | 第64页 |
·采取更加合理的利率政策 | 第64-65页 |
·建立健全内部监督管理机制 | 第65页 |
·转变政府职能 | 第65-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致谢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