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教育哲学研究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绪论 | 第11-37页 |
一、宗教、美育与教育哲学 | 第11-24页 |
(一)作为文化符码的宗教 | 第11-17页 |
(二) 从“美”到“美育” | 第17-22页 |
(三)教育哲学 | 第22-24页 |
二、研究综述 | 第24-37页 |
(一)教育哲学研究综述 | 第24-28页 |
(二)蔡元培研究综述 | 第28-34页 |
(三)研究思路 | 第34-37页 |
第1章“以美育代宗教”的生成基础:“中和”哲学 | 第37-71页 |
1.1 蔡元培哲学思想的理论渊源与内涵 | 第38-46页 |
1.1.1 中和哲学的理论根基 | 第41-44页 |
1.1.2 兼容并包的哲学定义 | 第44-46页 |
1.2 体象合一的世界观 | 第46-56页 |
1.2.1 体象合一的本体论 | 第47-49页 |
1.2.2 善个人以济天下 | 第49-56页 |
1.3 道德本位的伦理观 | 第56-66页 |
1.3.1 道德 | 第56-59页 |
1.3.2 蔡元培的道德观 | 第59-66页 |
1.4 知行并重的认识论 | 第66-71页 |
1.4.1 致知:中国哲学中的认识论 | 第66-67页 |
1.4.2 知行合一:蔡元培的认识论 | 第67-71页 |
第2章“以美育代宗教”的哲学内涵 | 第71-104页 |
2.1 蔡元培的宗教观 | 第72-85页 |
2.1.1 蔡元培宗教观的理论渊源 | 第72-75页 |
2.1.2 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宗教 | 第75-79页 |
2.1.3 现代中国的反宗教思潮 | 第79-82页 |
2.1.4 作为信仰心的“宗教” | 第82-85页 |
2.2 蔡元培的美学观 | 第85-92页 |
2.2.1 美与艺术的定义 | 第85-90页 |
2.2.2 蔡元培的艺术评论 | 第90-92页 |
2.3 蔡元培的美育观 | 第92-104页 |
2.3.1 美育与道德教化 | 第93-96页 |
2.3.2 美育与学科整合 | 第96-104页 |
第3章“以美育代宗教”的教育观 | 第104-131页 |
3.1 蔡元培的教育理念 | 第105-113页 |
3.1.1 教育自由 | 第105-110页 |
3.1.2 社会各阶层教育机会均等 | 第110-113页 |
3.2 蔡元培的教育体系 | 第113-131页 |
3.2.1 学校教育 | 第114-121页 |
3.2.2 社会教育 | 第121-125页 |
3.2.3 职业教育 | 第125-128页 |
3.2.4 《美育》杂志 | 第128-131页 |
结论 | 第131-135页 |
参考文献 | 第135-141页 |
一、蔡元培著作 | 第135页 |
二、研究性著作 | 第135-138页 |
三、期刊论文 | 第138-141页 |
致谢 | 第141-1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