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10页 |
| Abstract | 第10-18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8-30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提出背景 | 第18-20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理论的研究内容 | 第20-22页 |
| ·结构的地震设防水准 | 第20-21页 |
| ·结构的性能水准 | 第21-22页 |
| ·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2页 |
| ·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理论的研究进展 | 第22-27页 |
| ·延性系数法 | 第22-23页 |
| ·能力谱法 | 第23-26页 |
| ·直接基于位移的设计方法 | 第26-27页 |
| ·规范中的基于位移的抗震设计方法 | 第27页 |
|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27-30页 |
| 第2章 城市高架桥的抗震设防水准、性能水准和性能目标 | 第30-46页 |
| ·引言 | 第30-31页 |
| ·城市高架桥抗震设防水准 | 第31-34页 |
| ·抗震设防标准的建议 | 第31-32页 |
| ·高架桥的重要性等级划分 | 第32-34页 |
| ·城市高架桥抗震的性能水准 | 第34-44页 |
| ·城市高架桥抗震性能水准的定性描述 | 第35页 |
| ·抗震性能水准的定量描述 | 第35-44页 |
| ·抗震性能目标的确定 | 第44-45页 |
|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3章 基于性能的结构弹性阶段计算 | 第46-57页 |
| ·引言 | 第46页 |
| ·反应谱方法设计过程 | 第46-50页 |
| ·《双层高架桥抗震设计指南》反应谱 | 第46-48页 |
| ·多模态反应谱分析 | 第48页 |
| ·反应谱组合 | 第48-50页 |
| ·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_(max) | 第50-56页 |
| ·各级抗震设防标准下的α_(max) | 第50-52页 |
| ·考虑桥梁重要性分类的α_(max) | 第52-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4章 基于《双层高架桥抗震设计指南》的延性需求谱和A_y-D_y格式的地震需求谱 | 第57-88页 |
| ·引言 | 第57-58页 |
| ·地震动的选取、分类及结构模型的建立 | 第58-62页 |
| ·地面运动的选取、分类及加速度峰值的调整 | 第58-60页 |
| ·结构模型及参数取值 | 第60-62页 |
| ·基于《双层高架桥抗震设计指南》的延性需求谱 | 第62-82页 |
| ·统计平均的延性需求谱 | 第62-66页 |
| ·平均延性需求谱的影响因素 | 第66-70页 |
| ·回归分析 | 第70-73页 |
| ·回归结果的讨论 | 第73-82页 |
| ·基于A_y-D_y格式的地震需求谱 | 第82-86页 |
| ·基于A_y-D_y格式地震需求谱的构建原理 | 第82-83页 |
| ·基于A_y-D_y格式地震需求谱 | 第83-84页 |
| ·场地类别、地震动特征周期分区的影响 | 第84-85页 |
| ·回归分析 | 第85-86页 |
|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5章 基于位移模式的简化模态Push-over分析 | 第88-112页 |
| ·引言 | 第88-89页 |
| ·基于位移模式的Push-over分析方法提出 | 第89-105页 |
| ·独立桥墩的位移模式研究 | 第89-95页 |
| ·全桥模型的位移模式研究 | 第95-105页 |
| ·基于位移模式的简化模态Push-over分析步骤 | 第105-106页 |
| ·基于位移模式的简化Push-over分析算例 | 第106-110页 |
| ·算例1 | 第106-108页 |
| ·算例2 | 第108-110页 |
| ·本章小结 | 第110-112页 |
| 第6章 基于性能抗震设计理论的结构弹塑性反应近似计算——弹塑性需求谱法 | 第112-130页 |
| ·引言 | 第112-113页 |
| ·等效单自由度体系的建立 | 第113-115页 |
| ·利用A_y-D_y格式的地震需求谱实现多级地震设防水准下的位移求解 | 第115-117页 |
| ·弹塑性需求谱法的具体步骤 | 第117-119页 |
| ·算例 | 第119-129页 |
| ·算例1——Stru11 | 第119-125页 |
| ·算例2——Stru12 | 第125-129页 |
| ·本章小结 | 第129-130页 |
| 第7章 桥墩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 | 第130-150页 |
| ·引言 | 第130页 |
| ·桥墩变形分析基础 | 第130-134页 |
| ·变形指标 | 第130-133页 |
| ·约束混凝土和钢筋的本构关系 | 第133-134页 |
| ·桥墩变形能力计算 | 第134-139页 |
| ·桥墩变形能力计算公式的建立 | 第134-137页 |
| ·桥墩变形能力计算公式的验证 | 第137-139页 |
| ·本文公式(7-21)与其它相关成果的比较 | 第139-144页 |
| ·其它研究者的建议 | 第139-142页 |
| ·各国现行规范对约束箍筋用量的要求 | 第142-144页 |
| ·基于性能的桥墩变形能力设计过程 | 第144-148页 |
| ·本章小结 | 第148-150页 |
| 第8章 基于性能的高架桥抗震设计 | 第150-165页 |
| ·引言 | 第150页 |
| ·高架桥的性能设计原理和过程 | 第150-153页 |
| ·第一阶段——弹性阶段设计 | 第153-154页 |
| ·第二阶段——塑性阶段设计 | 第154-157页 |
| ·弹塑性需求谱法计算结构弹塑性位移 | 第154-156页 |
| ·桥墩变形能力设计 | 第156-157页 |
| ·算例 | 第157-163页 |
| ·本章小结 | 第163-165页 |
| 结束语 | 第165-172页 |
| 主要结论 | 第165-171页 |
| 回顾与展望 | 第171-172页 |
| 致谢 | 第172-1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173-179页 |
| 附录A 各级性能水准下的悬臂柱最大位移值的计算 | 第179-181页 |
| 附录B 分析采用的地震记录 | 第181-198页 |
|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1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