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5页 |
| ABSTRACT | 第5-11页 |
| 文献综述 | 第11-30页 |
| 第一章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1-12页 |
|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 第12-30页 |
| ·我国外来入侵物种的种类构成 | 第12页 |
| ·外来入侵植物的传播途径 | 第12-13页 |
| ·人为有意引入 | 第12-13页 |
| ·人为无意带入 | 第13页 |
| ·自然扩散 | 第13页 |
| ·陕西外来植物入侵现状 | 第13-15页 |
| ·陕西关中地区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构成 | 第13-15页 |
| ·关中地区外来植物入侵途径 | 第15页 |
| ·三种供体杂草的生物特性 | 第15-16页 |
| ·植物的化感作用 | 第16-23页 |
| ·植物的化感物质 | 第17-18页 |
| ·化感物质的释放途径 | 第18-20页 |
| ·化感作用机理 | 第20-22页 |
| ·影响植物化感作用物作用的因素 | 第22-23页 |
| ·外来入侵植物的危害 | 第23-25页 |
| ·影响生产和生活 | 第23页 |
| ·破坏生物多样性 | 第23-24页 |
| ·威胁人畜健康 | 第24页 |
| ·造成经济损失 | 第24-25页 |
| ·外来入侵植物的防治措施 | 第25-26页 |
| ·防止外来杂草的传入 | 第25页 |
| ·人工机械防治 | 第25页 |
| ·化学防治 | 第25-26页 |
| ·生物防治 | 第26页 |
| ·生态防治 | 第26页 |
| ·综合治理 | 第26页 |
| ·外来入侵植物的风险评价 | 第26-30页 |
| ·国内外有害生物风险评价体系的建立及发展 | 第26-27页 |
| ·有害生物风险评价的定性及定量分析 | 第27-28页 |
| ·有害生物风险分析(PRA)的步骤 | 第28页 |
| ·风险评价的作用及意义 | 第28-29页 |
| ·我国有害生物风险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 第29-30页 |
| 试验部分 | 第30-45页 |
| 第一章 三种外来杂草化感作用的培养皿试验 | 第30-37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0-31页 |
| ·供体材料 | 第30页 |
| ·受体作物种子 | 第30页 |
| ·方法 | 第30-31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1-36页 |
| ·供体杂草对作物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 第31-32页 |
| ·供体杂草残体分解物对作物幼苗根长、苗高的影响 | 第32-34页 |
| ·供体杂草残体分解物对作物幼苗鲜重影响 | 第34页 |
| ·供体杂草根系分泌物对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 | 第34-35页 |
| ·供体杂草根系分泌物对作物幼苗鲜重的影响 | 第35-36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36-37页 |
| ·三种入侵植物对供试作物的种子萌发抑制作用有差异 | 第36页 |
| ·供体杂草对受体作物幼苗根的生长抑制作用大于对地上茎叶的生长抑制作用 | 第36页 |
| ·三种供体杂草对不同受体作物幼苗生长抑制作用有差异 | 第36页 |
| ·供体杂草根系分泌对受体作物幼苗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 第36-37页 |
| 第二章 三种外来杂草化感作用的盆栽试验 | 第37-41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37页 |
| ·供体材料 | 第37页 |
| ·受体作物种子 | 第37页 |
| ·方法 | 第37页 |
| ·结果与分析 | 第37-40页 |
| ·供体杂草残体分解物对受体作物幼苗根长、苗高的影响 | 第37-38页 |
| ·供体杂草残体分解物对受体作物幼苗鲜重的影响 | 第38页 |
| ·供体杂草根系分泌物对受体植物幼苗根长、苗高的影响 | 第38-39页 |
| ·供体杂草根系分泌物对受体植物幼苗鲜重的影响 | 第39-40页 |
| ·结论与讨论 | 第40-41页 |
| ·三种供体杂草残体分解物对受体作物幼苗生长的影响不同 | 第40页 |
| ·供体杂草根系分泌物对受体植物幼苗生长有抑制作用 | 第40-41页 |
| 第三章 三种外来杂草在关中地区的风险评价 | 第41-45页 |
| ·三种杂草的定量风险分析 | 第41-43页 |
| ·风险管理对策 | 第43-45页 |
| ·加强草情监测和治理工作,及时除草 | 第44页 |
| ·进行综合治理,控制已经入侵的外来杂草 | 第44页 |
| ·加快对杂草的开发利用,变废为宝 | 第44-45页 |
| 参考文献 | 第45-52页 |
| 致谢 | 第52-53页 |
| 作者简介 | 第5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