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1 前言 | 第11-2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回顾 | 第11-21页 |
·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主要特征 | 第12-14页 |
·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主要形成机制 | 第14-21页 |
·本文拟解决的问题 | 第21-22页 |
·本文研究的意义 | 第22-23页 |
2 太平洋年代际变化 | 第23-37页 |
·所用资料介绍 | 第23-25页 |
·COADS 资料 | 第23页 |
·SODA 资料 | 第23-24页 |
·JEDAC 观测资料 | 第24页 |
·HadISST1 资料 | 第24-25页 |
·ERSST 资料 | 第25页 |
·资料的处理方法及结果 | 第25-37页 |
·资料的处理 | 第25-26页 |
·SST EOF 分解的结果 | 第26-31页 |
·PDO 所对应的气候异常 | 第31-32页 |
·上 400m 热含量 EOF 分解的结果 | 第32-34页 |
·热带太平洋不同区域的长期变化 | 第34-36页 |
·小结 | 第36-37页 |
3 模式介绍及模拟结果 | 第37-53页 |
·数值模式介绍 | 第37-45页 |
·FOAM 的历史 | 第37-38页 |
·FOAM 的组成 | 第38-45页 |
·FOAM 的模拟结果 | 第45-53页 |
·年平均结果 | 第45-48页 |
·太平洋年代际变化 | 第48-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4 区域性海气耦合过程对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的影响 | 第53-74页 |
·数值实验设置 | 第53页 |
·数值实验结果 | 第53-70页 |
·太平洋SST 变化的强度 | 第53-57页 |
·SST 主要模态的对比 | 第57-63页 |
·SLP 和海面风应力异常 | 第63-65页 |
·热带和南、北太平洋850hPa 位势高度的长期变化 | 第65-67页 |
·太平洋40-400m热含量年代际变化的强度 | 第67-70页 |
·讨论 | 第70-73页 |
·小结 | 第73-74页 |
5 中纬度海区对热带海区的作用 | 第74-93页 |
·数值实验设置 | 第74-76页 |
·中纬度(关闭耦合)强迫的结果 | 第76-84页 |
·SSTD 和海面风应力的改变 | 第76-81页 |
·海洋垂直方向的改变 | 第81-84页 |
·中纬度(耦合)强迫的结果 | 第84-91页 |
·SSTD 和海面风场改变的季节性变化 | 第84-88页 |
·垂直方向的改变 | 第88-91页 |
·小结 | 第91-93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3-96页 |
·本文的结论 | 第93-94页 |
·本文的创新点 | 第94-95页 |
·展望 | 第95-96页 |
参考文献 | 第96-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个人简历 | 第105页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