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海洋学论文--海洋基础科学论文--海洋水文学论文--海洋动力学论文

北太平洋低位势涡度水的潜沉和向台湾以东的输运

摘要第1-7页
Abstract第7-13页
1 引言第13-29页
   ·北太平洋跃层内低位涡水的研究进展第14-16页
   ·有关晚冬副热带北太平洋潜沉的研究进展第16-17页
   ·关于北太平洋副热带潜沉水体输运路径的研究进展第17-20页
     ·北太平洋潜沉低位涡水对于北太平洋海洋层节的影响第18-19页
     ·北太平洋潜沉低位涡水对于北太平洋气候的影响第19-20页
   ·科学问题的提出和本文拟研究内容第20-22页
 附图第22-29页
2 资料与计算方法第29-42页
   ·资料第29-31页
     ·SODA 资料第29页
     ·COADS 资料第29-30页
     ·ERS 资料第30页
     ·NCEP 资料第30页
     ·ARGO 资料第30-31页
     ·TRMM 资料第31页
   ·资料处理方法第31-35页
     ·滑动平均第31页
     ·带通滤波第31-32页
     ·EOF 和 SVD 分析第32-35页
   ·数值模式的介绍第35-37页
   ·计算方法第37-40页
     ·混合层定义第37页
     ·潜沉率定义第37-40页
 附图第40-42页
3 北太平洋副热带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机制第42-70页
   ·北太平洋潜沉率的气候特征第42-47页
     ·SODA 数据下潜沉率的气候态分布第42-44页
     ·数值模式中潜沉率的气候态分布第44-47页
       ·LICOM1.0 模式的验证第44-46页
       ·模式模拟结果中的潜沉率和低位涡水第46-47页
   ·三个模态水次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第47-49页
   ·三个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年际、年代际变化机制第49-53页
     ·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的年际变化机制第49-51页
     ·模态水形成区潜沉率年代际变化机制第51-53页
   ·本章小结第53-54页
 附图第54-70页
4 北太平洋低位涡水被输送到台湾以东的路径第70-89页
   ·北太平洋副热带潜沉率年际变化的显著海域第70-71页
   ·潜沉率年际变化显著海域内潜沉率年际变化的成因第71页
   ·北太平洋170°E 和140°E 断面处低位涡水的年际变化第71-74页
   ·潜沉后低位涡水在跃层内的传播方式及路径第74-76页
   ·本章小结第76-78页
 附图第78-89页
5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第89-104页
   ·北太平洋副热带混合层以下的次表层高盐水第89-90页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季节变化第90-91页
   ·北太平洋副热带次表层高盐水的分类第91-94页
     ·SODA 数据下次表层高盐水的分类第91-92页
     ·Argo 数据下次表层高盐水的分类第92-93页
     ·次表层高盐水形成的两个观测个例第93-94页
   ·本章小结第94-96页
 附图第96-104页
6 台湾以东位势涡度年代际变化的气候效应第104-121页
   ·台湾以东位势涡度异常对再循环海流的影响第104-105页
   ·台湾以东位势涡度异常与黑潮/亲潮延伸体区热含量和海面净热同量的关系第105-107页
     ·台湾以东位势涡度异常与黑潮/亲潮延伸体区热含量的关系第105-106页
     ·台湾以东位势涡度异常与北太平洋海面净热通量的关系第106-107页
   ·台湾以东位势涡度年代际变化的气候效应第107-110页
   ·本章小结第110-111页
 附图第111-121页
7 结论与讨论第121-126页
   ·全文总结第121-124页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124-125页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125-126页
参考文献第126-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海平面变化的热力学机制研究
下一篇:热带太平洋年代际变化及其形成机制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