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学论文--中国文学论文--文学评论和研究论文--古代文学(~1840年)论文

论桐城派对韩愈文论的接受与发展

摘要第1-5页
Abstract第5-9页
绪论第9-15页
 一、研究目的第9页
 二、研究现状第9-12页
  (一) 桐城派研究第9-10页
  (二) 韩愈接受研究第10-11页
  (三) 桐城派对韩愈的接受研究第11-12页
 三、桐城派发展脉络第12-15页
  (一) 创始时期第13页
  (二) 兴盛时期第13-14页
  (三) 衰亡时期第14-15页
第一章 桐城派接受韩愈文论的时代背景第15-26页
 第一节 残暴性与包容性并存的文化政策第15-19页
  一、清代文化政策的残暴性及其对桐城派的影响第15-17页
  二、清代文化政策的包容性及它对桐城派的影响第17-19页
 第二节 求实学风的兴盛第19-21页
  一、清初“经世致用”之学风第19-20页
  二、乾嘉“实事求是”之学风第20-21页
 第三节 变幻多元的文风第21-26页
  一、学人之文风第21-22页
  二、文人之文风第22-24页
  三、时文之风第24-26页
第二章 桐城派对韩愈文道观的继承与发扬第26-38页
 第一节 从韩愈“文以明道”到方苞“义法”说第26-31页
  一、“义法”说第27页
  二、“义法”说对“文以明道”说的接受第27-31页
 第二节 从韩愈“文道合一”到刘大櫆“另有能事”第31-34页
  一、“行文之实”说第32页
  二、刘大櫆“另有能事”说第32-34页
 第三节 从韩愈“文道并重”到姚鼐“义理、考据、词章相济”第34-38页
  一、“文道并重”与“道与艺合”第34-35页
  二、“义理、考据、词章”相济说第35-38页
第三章 桐城派对韩愈文气说的吸纳与拓展第38-46页
 第一节 刘大櫆对韩愈“气盛言宜”说的汲取与延伸第38-43页
  一、“气盛言宜”说第38-39页
  二、刘大櫆“神气音节”说第39页
  三、“神气音节”说对“气盛言宜”说的汲取第39-41页
  四、“神气音节”说对“气盛言宜”说的延伸第41-43页
 第二节 姚鼐对文气说的拓展第43-46页
  一、姚鼐对韩愈文气说的吸收第43-44页
  二、姚鼐“八要素”说的意义第44-46页
第四章 桐城派对韩愈风格论的接受与总结第46-56页
 第一节 方苞对韩愈散文醇厚平易之风的接受第46-49页
  一、清真古雅第46-48页
  二、简洁明快第48-49页
 第二节 刘大櫆对韩愈雄健怪奇之风的接受第49-51页
  一、文贵大第49-50页
  二、文贵奇第50-51页
 第三节 姚鼐“阳刚阴柔”风格理论的总结意义第51-56页
  一、姚鼐“阳刚阴柔”论第51-52页
  二、“阳刚阴柔”理论的意义第52-56页
第五章 桐城派对韩愈语言论的借鉴与创新第56-60页
 第一节 桐城派对韩愈“务去陈言”说的借鉴与发展第56-58页
 第二节 桐城派在语言纯洁化上的贡献第58-60页
结语第60-61页
致谢第61-62页
参考文献第62-63页

论文共6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李东阳格调诗论
下一篇:神秘数字和《西游记》的叙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