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1 绪论 | 第9-22页 |
·课题目的和意义 | 第9-10页 |
·驱动防滑控制系统基本原理和控制途径 | 第10-13页 |
·ASR 基本原理 | 第10-11页 |
·ASR 控制途径 | 第11-13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4-18页 |
·汽车驱动防滑控制系统研究的关键技术及难点 | 第18-20页 |
·论文的主要内容 | 第20-22页 |
2 整车动力学建模及控制策略 | 第22-39页 |
·基于轮间限滑差速器后轮驱动汽车ASR系统仿真模型方案设计 | 第22页 |
·发动机数值模型的建立 | 第22-24页 |
·传动系统数学模型 | 第24-26页 |
·轮胎模型 | 第26-28页 |
·后轮驱动汽车整车模型 | 第28-31页 |
·垂直载荷计算 | 第31-32页 |
·辅助计算模块 | 第32-35页 |
·轮胎坐标系速度计算模块 | 第32-34页 |
·发动机转速计算模块 | 第34-35页 |
·驾驶员意图模块 | 第35页 |
·轮间力矩分配对后轮驱动汽车行驶稳定性影响分析 | 第35-37页 |
·ASR 控制策略 | 第37-38页 |
·ASR 的控制目标 | 第37页 |
·ASR 的控制策略 | 第37-38页 |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3 ASR 执行系统方案确定和数学模型的建立 | 第39-54页 |
·差速器结构和性能分析 | 第39-42页 |
·普通差速器工作原理 | 第40页 |
·常见限滑差速器 | 第40-42页 |
·轮间限滑差速器液压系统设计 | 第42-44页 |
·轮间限滑差速器液压系统压力调节方案设计 | 第42-43页 |
·高速开关阀工作原理 | 第43-44页 |
·轮间限滑差速器液压系统及限滑差速器数学模型 | 第44-47页 |
·液压系统模型 | 第44-46页 |
·限滑差速器数学模型 | 第46-47页 |
·国外典型电子节气门工作原理 | 第47-49页 |
·电子节气门结构及数学模型 | 第49-53页 |
·电子节气门结构 | 第49-51页 |
·电子节气门数学模型建立 | 第51-53页 |
·本章总结 | 第53-54页 |
4 基于限滑差速器ASR 系统设计 | 第54-66页 |
·不同控制方法比较 | 第54页 |
·限滑差速器液压系统逻辑门限控制器设计 | 第54-58页 |
·轮间限滑差速器液压系统控制逻辑 | 第55-57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57-58页 |
·限滑差速器液压系统模糊控制系统设计 | 第58-61页 |
·基于驱动轮目标滑转率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58-60页 |
·基于驱动轮转速差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60页 |
·仿真结果分析 | 第60-61页 |
·限滑差速器液压系统PID 控制 | 第61-63页 |
·液压系统压力PID 控制器设计 | 第62页 |
·分离路面仿真结果分析 | 第62-63页 |
·棋盘路面直线行驶仿真 | 第63-65页 |
·本章小结 | 第65-66页 |
5 ASR 节气门控制系统设计 | 第66-76页 |
·后轮驱动汽车无节气门控制直线行驶仿真 | 第66-67页 |
·基于目标滑转率节气门开度PI 控制系统 | 第67-68页 |
·基于目标滑转率节气门开度PI 控制器设计 | 第67页 |
·基于目标滑转率节气门开度PI 控制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67-68页 |
·基于目标车速的节气门位置PI 控制系统 | 第68-72页 |
·基于目标车速的节气门位置PI 控制器设计 | 第68-69页 |
·基于目标车速的节气门位置PI 控制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69页 |
·基于目标车速的节气门开度模糊控制器设计 | 第69-71页 |
·基于目标车速节气门开度模糊控制系统仿真及结果分析 | 第71-72页 |
·对接路面直线驱动仿真 | 第72-75页 |
·本章小结 | 第75-76页 |
6 结论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3页 |
附录 | 第83页 |
A.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第83页 |
B. 作者在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目录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