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3-31页 |
·污水脱氮除磷理论及技术的发展 | 第13-19页 |
·传统生物脱氮机理 | 第13-14页 |
·传统生物除磷机理 | 第14-16页 |
·同步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 第16-19页 |
·反硝化除磷新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19-28页 |
·反硝化除磷理论的发展 | 第19-20页 |
·反硝化除磷代谢机理 | 第20-23页 |
·典型的反硝化除磷工艺 | 第23-25页 |
·反硝化除磷脱氮工艺的研究进展 | 第25-26页 |
·反硝化除磷脱氮微生物学研究进展 | 第26-28页 |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第28-31页 |
·目的意义 | 第28-29页 |
·主要内容 | 第29-31页 |
第2章 实验仪器、材料和方法 | 第31-42页 |
·反硝化除磷反应器的制作与运行控制 | 第31-35页 |
·反应器的设计 | 第31-32页 |
·自控系统的设计 | 第32-35页 |
·试验用水 | 第35页 |
·试验运行参数 | 第35页 |
·反硝化聚磷菌的分离 | 第35-39页 |
·样品来源 | 第36-37页 |
·培养基 | 第37-38页 |
·分离方法 | 第38-39页 |
·反硝化聚磷菌的筛选 | 第39-42页 |
·培养基与试剂 | 第39页 |
·分析项目与检测方法 | 第39-40页 |
·筛选依据及方法 | 第40-42页 |
第3章 反硝化除磷系统的启动与运行调控 | 第42-60页 |
·A~2SBR 反硝化聚磷反应器的启动 | 第42-48页 |
·运行控制 | 第42-44页 |
·第一阶段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4-47页 |
·第二阶段运行结果及分析 | 第47-48页 |
·A~2SBR 反硝化除磷系统的性能 | 第48-50页 |
·有机负荷对系统污泥产率影响的对比试验研究 | 第50-52页 |
·碳源类型对反硝化除磷系统影响的对比研究 | 第52-58页 |
·碳源对系统运行效果的影响 | 第52-54页 |
·碳源对污泥性状的影响 | 第54-57页 |
·不同基质下的生物除磷概念模型及其与污泥性状改变的关系 | 第57-58页 |
·本章小结 | 第58-60页 |
第4章 反硝化除磷系统运行稳定性分析 | 第60-81页 |
·COD 对除磷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 第60-63页 |
·反硝化除磷系统对COD 的去除效能 | 第60-61页 |
·COD 对缺氧段吸磷的影响 | 第61-63页 |
·SRT 对系统除磷效果和运行稳定性的影响 | 第63-67页 |
·泥龄对系统除磷效果的影响 | 第63-65页 |
·无排泥系统的运行情况 | 第65-67页 |
·硝氮对除磷系统除磷效果和稳定运行的影响 | 第67-74页 |
·硝氮浓度对厌氧释磷的影响 | 第67-69页 |
·出水硝氮浓度与系统运行的关系 | 第69-71页 |
·缺氧期电子受体(硝氮)对除磷系统的影响 | 第71-74页 |
·在硝氮冲击负荷下系统的发展趋势及稳定性的评价方法 | 第74-79页 |
·系统对硝氮冲击负荷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 第74-78页 |
·反硝化除磷系统稳定性的评价 | 第78-79页 |
·本章小结 | 第79-81页 |
第5章 反硝化聚磷菌生理生态特征及低温诱导 | 第81-110页 |
·反硝化聚磷菌筛选鉴定 | 第81-89页 |
·反硝化聚磷菌筛选 | 第81-84页 |
·分离方法效果比较 | 第84-85页 |
·菌种鉴定 | 第85-89页 |
·反硝化聚磷菌生理生态学特征 | 第89-100页 |
·细菌群体生长规律 | 第89-91页 |
·生长曲线的测定 | 第91-92页 |
·代时的计算 | 第92-94页 |
·温度与pH 对反硝化聚磷菌株的影响 | 第94-99页 |
·反硝化聚磷菌的复配 | 第99-100页 |
·低温下反硝化聚磷菌的研究 | 第100-108页 |
·低温驯化培养材料与方法 | 第100-101页 |
·驯化结果 | 第101-102页 |
·菌株的适温范围 | 第102-105页 |
·低温与其它生态因子的联合作用 | 第105-107页 |
·pH 值的影响 | 第107-108页 |
·本章小结 | 第108-110页 |
结论 | 第110-112页 |
参考文献 | 第112-125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125-128页 |
致谢 | 第128-129页 |
个人简历 | 第12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