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14页 |
一、地理位置、历史沿革及人文状况 | 第9-10页 |
(一) 昌邑地理位置 | 第9页 |
(二) 昌邑历史沿革 | 第9页 |
(三) 昌邑人口 | 第9-10页 |
二、昌邑方言概况 | 第10-14页 |
(一) 昌邑方言的区属及主要语音特点 | 第10-11页 |
(二) 昌邑方言的内部差异 | 第11-13页 |
(三) 音标符号 | 第13-14页 |
(四) 发音合作人 | 第14页 |
第二章 昌邑方言语音系统 | 第14-48页 |
一、单字音系 | 第14-15页 |
(一) 声母 | 第14-15页 |
(二) 韵母 | 第15页 |
(三) 声调 | 第15页 |
二、语音结构系统 | 第15-48页 |
(一) 音节结构表 | 第15-26页 |
(二) 同音字表 | 第26-48页 |
第三章 昌邑方言语流音变 | 第48-57页 |
一、变调 | 第48-50页 |
(一) 重重型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48-50页 |
(二) 重轻型两字组连读变调 | 第50页 |
二、轻声 | 第50-52页 |
(一) 轻声的调值 | 第50-51页 |
(二) 轻声对声母、韵母的影响 | 第51-52页 |
三、儿化 | 第52-54页 |
(一) 昌邑方言的儿化韵 | 第52-53页 |
(二) 昌邑方言儿化的特点 | 第53-54页 |
四、合音 | 第54页 |
五、减音 | 第54-55页 |
六、同化 | 第55-56页 |
七、异化 | 第56页 |
八、特殊音变 | 第56-57页 |
第四章 昌邑方言语音特点及历史层面探讨 | 第57-69页 |
一、声母方面的特点 | 第57-62页 |
(一) 古知庄章三组声母的字在昌邑方言中的读音及演变 | 第57-59页 |
(二) 古日母字在昌邑方言中的读音及演变 | 第59-60页 |
(三) 古精组、见晓组细音字在昌邑方言中的读音及演变 | 第60-61页 |
(四) 古疑母、影母开口一等字在昌邑方言中的读音及演变 | 第61-62页 |
二、韵母方面的特点 | 第62-65页 |
(一) 果摄及铎韵一等见系字的读音 | 第62-63页 |
(二) 蟹摄开口二等见系字的读音 | 第63页 |
(三) 蟹止山臻四摄合口端组和精组字的读音 | 第63-64页 |
(四) 通摄合口三等精组和来母字的读音 | 第64页 |
(五) 咸、山摄开口一等见系入声字的读音 | 第64页 |
(六) 曾、梗摄开口一二等入声字的读音 | 第64-65页 |
三、声调方面的特点 | 第65页 |
四、文白异读 | 第65-67页 |
五、特殊读音的字 | 第67-69页 |
注释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