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7页 |
| 第一章 导言 | 第7-11页 |
| 一、选题缘由 | 第7页 |
|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7-10页 |
| (一) 我国大学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 第7-8页 |
| (二) 国外师生关系研究综述 | 第8-10页 |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一) 研究思路 | 第10页 |
| (二) 研究方法 | 第10-11页 |
| 第二章 高校师生关系的含义及特点 | 第11-15页 |
| 第一节 师生关系的基本概念 | 第11-13页 |
| 一、师生关系的定义 | 第11-12页 |
| 二、师生关系的类型 | 第12-13页 |
| (一) 根据师生关系的内容层面不同,师生关系主要分为四类 | 第12页 |
| (二) 根据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师生关系主要分为四类 | 第12-13页 |
| (三) 根据师生关系的性质特点不同,可将师生关系分为五类 | 第13页 |
| 第二节 高校师生关系的涵义 | 第13-14页 |
| 第三节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特点 | 第14-15页 |
| 一、高校师生关系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仍占重要地位 | 第14页 |
| 二、高校师生关系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增强 | 第14页 |
| 三、高校师生关系中情感期待的双向性 | 第14-15页 |
| 四、高校师生关系中评价标准的差异性 | 第15页 |
| 第三章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 第15-20页 |
| 第一节 当前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的现状 | 第15-17页 |
| 一、高校师生关系失衡化 | 第16页 |
| 二、高校师生对话被动化 | 第16页 |
| 三、高校师生情感淡漠化 | 第16-17页 |
| 四、高校师生互动世俗化 | 第17页 |
| 第二节 我国高校师生关系现状产生的原因 | 第17-20页 |
| 一、高校现行教育体制存有的缺陷 | 第17-18页 |
| 二、高校现有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 | 第18页 |
| 三、高校扩招后大众化教育带来的弊端 | 第18-19页 |
| 四、市场经济与信息社会带来的冲击 | 第19页 |
| 五、对高校师生关系重要性的认识不足 | 第19-20页 |
| 第四章 我国高校和谐师生关系的建构 | 第20-32页 |
| 第一节 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概述 | 第20-25页 |
| 一、和谐的解释 | 第20-21页 |
| 二、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内涵 | 第21-22页 |
| 三、和谐型高校师生关系的基本特征 | 第22-25页 |
| (一) 尊重与理解 | 第22页 |
| (二) 赏识与互爱 | 第22-23页 |
| (三) 愉悦与活力 | 第23页 |
| (四) 合作与共享 | 第23-24页 |
| (五) 感恩与持久 | 第24-25页 |
| 第二节 和谐高校师生关系的意义 | 第25-27页 |
| 一、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是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保障 | 第25页 |
| 二、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是实现高校教师使命的重要途径 | 第25-26页 |
| 三、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是建设和谐高校的核心条件 | 第26页 |
| 四、和谐高校师生关系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 | 第26-27页 |
| 第三节 营造和谐型高校师生关系的基本路径 | 第27-32页 |
| 一、树立新型的教育思想与理念,创造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 | 第27-28页 |
| 二、强化大学生的尊师意识,发挥主动与教师沟通的自觉性 | 第28-29页 |
| 三、重新审视教师权威观,增强大学教师自身的人格魅力 | 第29-30页 |
| 四、师生现实交流与网络交流相辅相成,塑造立体交往渠道 | 第30-31页 |
| 五、制定运行科学的评教、评学制度,推进大学管理制度改革 | 第31-32页 |
| 结语 | 第32-33页 |
| 参考文献 | 第33-35页 |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35-36页 |
| 致谢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