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语言、文字论文--汉语论文--语法论文--近代、现代语法论文

“V住”及其相关问题考察

中文摘要第1-3页
Abstract第3-6页
第一章 绪论第6-12页
   ·选题意义第6-7页
   ·前人研究概况第7-10页
     ·关于动补结构第7页
     ·关于动结式第7-8页
     ·关于“得”字式第8页
     ·相关的个案研究第8-10页
   ·解决问题拟采用的理论、方法及语料来源第10-12页
     ·理论与方法第10-11页
     ·语料来源第11-12页
第二章 “V住”的语法意义及其动词的语义特征第12-27页
   ·引言第12-13页
   ·进入“V住”的动词的语义特征分析第13-19页
     ·自主动词与非自主动词第14-16页
     ·持续性动词与非持续性动词第16-17页
     ·非终结性与终结性第17-19页
   ·构建“住”的语法意义的连续统第19-27页
     ·“V住”的使成义第20-22页
     ·“V住”的持续义第22-23页
     ·“V住”的程度义第23-24页
     ·“V+得/不+住”的可能义第24-27页
第三章 “V住”结构的相关句式考察第27-41页
   ·引言第27-28页
   ·“V住”结构可进入的句式第28-35页
     ·“V住”的基本式第28-29页
     ·“NP1+V+住+NP2”的移位形式第29-33页
     ·“V住”对其它句式的选择第33-35页
   ·“住”的语义指向分析第35-37页
     ·引言第35页
     ·“V住”的歧义句式第35-36页
     ·“住”的语义指向及其语法意义第36-37页
     ·“住”的句法结构形式的变换条件第37页
   ·“V住”结构与体标记的共现考察第37-41页
     ·“V住”与“过”的共现第38页
     ·“V住”与“了”的共现第38-41页
第四章 “V住”的历时考察及“住”的认知心理动因第41-54页
   ·引言第41-42页
   ·“V住”结构的历时演变过程第42-46页
     ·先秦两汉时期第42页
     ·魏晋南北朝时期第42-43页
     ·隋、唐、五代时期第43页
     ·宋、元时期第43-44页
     ·明、清两代至今第44-45页
     ·“住”的来源考察第45-46页
   ·“住”虚化的认知心理动因第46-54页
     ·引言第46-47页
     ·“V住”的“有界”和“无界”第47-50页
     ·“V住”的“隐喻”第50-52页
     ·“V住”的“转喻”第52-54页
第五章 “V住”结构的相关比较分析第54-62页
   ·引言第54页
   ·“V住”与“V着_1”的比较分析第54-56页
     ·“V住”不能与“着_1”共现第54-55页
     ·“V住”与“V着_1”语法意义的比较及其对动词的选择第55-56页
     ·“V住”与“V着_1”对句式的选择第56页
   ·“V住”与“V着_2”的比较分析第56-58页
     ·语法意义的比较第56-57页
     ·语义特征的比较第57-58页
     ·句式选择的比较第58页
   ·“V住”与吴方言“V牢”的比较分析第58-62页
     ·引言第58-59页
     ·来源域的差异第59-60页
     ·认知域的差异第60页
     ·程度义的差异第60-62页
第六章 结论第62-63页
致谢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8-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看+把+NP+X+的”格式研究
下一篇:动结式“V好”与“V完”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