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0页 |
导言 | 第10-16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0-15页 |
二、研究的主要方法及不足 | 第15-16页 |
第一章 我国债券市场的法制建设与绩效考察 | 第16-26页 |
第一节 债券市场的发展变迁和法制建设 | 第16-20页 |
一、柜台交易市场主导时期(1988—1993 年) | 第16页 |
二、交易所市场主导时期(1994—2000 年) | 第16-18页 |
三、银行间市场主导时期(2001 年至今) | 第18-20页 |
第二节 产业经济学下SCP 模式在债券市场的应用分析 | 第20-24页 |
一、投资者结构 | 第21页 |
二、市场模式 | 第21-22页 |
三、市场绩效 | 第22-23页 |
四、债券市场的SCP 模式分析框架 | 第23-24页 |
第三节 债券市场绩效考察 | 第24-26页 |
一、收益率曲线逐步完善,但仍需继续优化 | 第24页 |
二、货币政策传导逐步稳定,但仍需进一步顺畅 | 第24-25页 |
三、融资功能逐步显现,但仍需大力拓展空间 | 第25-26页 |
第二章 我国债券市场分割表现及法律制度缺陷分析 | 第26-38页 |
第一节 债券市场交易主体存在分割 | 第26-28页 |
一、商业银行被隔离在交易所债券市场之外的原因分析 | 第26-27页 |
二、现行法律框架下商业银行参与场内债券市场的实践 | 第27页 |
三、上市商业银行进入场内市场试点启动 | 第27-28页 |
第二节 债券登记托管体系存在分割 | 第28-32页 |
一、场内场外市场登记托管体系分析 | 第28-29页 |
二、登记托管体系分割的原因分析 | 第29-32页 |
第三节 债券市场监管体制存在分割 | 第32-38页 |
一、债券市场监管体制现状 | 第32-34页 |
二、债券市场监管体制分割原因分析 | 第34-38页 |
第三章 美、日债券市场立法及监管启示 | 第38-46页 |
第一节 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及监管 | 第38-41页 |
一、美国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 第38-39页 |
二、考察美国债券市场立法及其监管 | 第39-41页 |
第二节 日本债券市场发展及监管 | 第41-43页 |
一、日本债券市场发展历程 | 第41-42页 |
二、探究日本债券市场立法及其监管 | 第42-43页 |
第三节 启示与借鉴 | 第43-46页 |
一、完备的法律是债券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 第44页 |
二、集中统一的登记托管制度提高了债券市场前台的运行效率 | 第44页 |
三、相对简单的监管构架有利于市场统一规划和发展 | 第44-45页 |
四、场内场外市场并存、互联互通、协调发展 | 第45-46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统一互联债券市场法律制度之设想 | 第46-55页 |
第一节 法律修订推动商业银行重返交易所债市 | 第46-49页 |
一、法律修订创造基础条件 | 第46页 |
二、进一步改革债券回购制度以防范违规风险 | 第46-49页 |
三、加强商业银行公司治理以建立风险内控制度 | 第49页 |
第二节 构建集中统一的债券托管结算体系 | 第49-51页 |
一、集中统一的中央债券托管是实现我国统一互联债券市场的基石 | 第49-50页 |
二、实现我国债券市场集中统一中央托管体系的构想 | 第50-51页 |
第三节 建立集中统一的债券监管体制 | 第51-55页 |
一、分立“市政债券”和“公司债券” | 第51-52页 |
二、确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市政债券监管体制 | 第52-53页 |
三、实现债券市场的集中统一监管 | 第53-55页 |
结语 | 第55-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61-62页 |
致谢 | 第62-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