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教学的“学情分析”研究
| 论文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2页 |
| 导论 | 第12-20页 |
| 选题缘由 | 第12-13页 |
| 研究意义 | 第13页 |
| 研究现状 | 第13-17页 |
| 概念界定及研究思路 | 第17-19页 |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 第一部分 学情分析的问题及其成因分析 | 第20-30页 |
| 一 学情分析的问题存在 | 第20-27页 |
| (一) 学情分析的缺失现象 | 第20-22页 |
| (二) 学情分析的泛化现象 | 第22-24页 |
| (三) 学情分析的窄化现象 | 第24-27页 |
| 二、问题形成的原因分析 | 第27-30页 |
| (一) 教学价值的取向影响教师的学生观 | 第27-28页 |
| (二) 学情分析的认识影响教师的学情分析 | 第28-29页 |
| (三) 实践研究的能力影响教师的学情分析 | 第29-30页 |
| 第二部分 为什么要进行学情分析 | 第30-47页 |
| 一、学生观的更新 | 第30-38页 |
| (一) 学生观的历史演进 | 第30-36页 |
| 1、国外学生观的发展与更新 | 第30-34页 |
| 2、我国学生观的发展及反思 | 第34-36页 |
| (二) 学生观的当代重建 | 第36-38页 |
| 1、学生个体具有主动发展的可能 | 第37页 |
| 2、学生个体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 | 第37-38页 |
| 3、学生群体具有差异发展的资源 | 第38页 |
| 二、学情分析的意义 | 第38-41页 |
| (一) 学情分析是当代学生观重建的必然要求 | 第38-39页 |
| (二) 学情分析是了解学生发展起点的基本手段 | 第39-40页 |
| (三) 学情分析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前提保障 | 第40-41页 |
| (四) 学情分析是提升教师实践研究能力的基本途径 | 第41页 |
| 三、学情分析的内容 | 第41-47页 |
| (一) 关注学生个体的前在状态 | 第42-44页 |
| (二) 关注学生个体的潜在状态 | 第44-45页 |
| (三) 关注学生群体的差异状态 | 第45-47页 |
| 第三部分 如何进行学情分析 | 第47-79页 |
| 一、学情分析的基本原则 | 第47-49页 |
| (一) 由经验型的了解学生转向研究型的学情分析 | 第47-48页 |
| (二) 由静态的学情分析转向动态的学情分析 | 第48页 |
| (三) 由一次性的学情分析转向持续多次的学情分析 | 第48-49页 |
| 二、学情分析的具体实施 | 第49-79页 |
| (一) 学生前在状态的分析 | 第50-68页 |
| 1、不同年段的学生前在状态关注 | 第50-58页 |
| 2、不同学科的学生前在状态分析 | 第58-62页 |
| 3、不同课型的学生前在状态分析 | 第62-68页 |
| (二) 学生潜在状态分析 | 第68-79页 |
| 1、教学设计中学生潜在状态的分析 | 第68-73页 |
| (1) 相信学生的发展可能,设计开放的问题 | 第68-69页 |
| (2) 分析学生的多种可能,设计互动的过程 | 第69-72页 |
| (3) 估计学生的起点可能,设计弹性的目标 | 第72-73页 |
| 2、教学实施中学生的潜能开发的关注 | 第73-76页 |
| (1) 重心下移,为学生的潜能发挥扫除障碍 | 第73-74页 |
| (2) 资源捕捉,为学生的潜能发挥提供条件 | 第74-75页 |
| (3) 多元互动,为学生的潜能发挥搭建平台 | 第75页 |
| (4) 回应反馈,促进学生潜能发挥的实现 | 第75-76页 |
| 3、教学反思中学生的意外状态的关注 | 第76-79页 |
| (1) 意外状态处理状况的反思 | 第76-78页 |
| (2) 意外状态处理经验的积累 | 第78-79页 |
| 结语 | 第79-80页 |
| 参考文献 | 第80-83页 |
| 后记 | 第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