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8页 |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碳酸盐岩储层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碳酸盐岩储层的形成环境 | 第10-11页 |
·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类型 | 第11-12页 |
·碳酸盐岩储层评价 | 第12-13页 |
·川中地区雷口坡组勘探开发历程 | 第13-14页 |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第14-15页 |
·研究内容 | 第14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4-15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和取得的主要研究认识及成果 | 第15-18页 |
·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 第15-16页 |
·取得的主要研究认识及成果 | 第16-18页 |
第2章 区域概况 | 第18-25页 |
·区域沉积地层概况 | 第18-22页 |
·四川盆地沉积地层概况 | 第18-21页 |
·中三叠统发育概况 | 第21-22页 |
·区域构造特征及演化 | 第22-25页 |
第3章 川中南部地区雷口坡组岩性及沉积相特征 | 第25-49页 |
·雷口坡组岩性特征 | 第25-26页 |
·沉积相研究方法和沉积相划分 | 第26-27页 |
·沉积相研究方法 | 第26页 |
·沉积相划分标志 | 第26-27页 |
·沉积相划分方案及沉积模式 | 第27页 |
·各沉积相、亚相、微相特征 | 第27-36页 |
·局限台地相 | 第27-33页 |
·开阔台地相 | 第33-35页 |
·蒸发台地相 | 第35-36页 |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 第36-49页 |
·单井沉积相分析 | 第36-38页 |
·平面沉积相编图方法和程序 | 第38页 |
·川中南部地区各段、亚段平面沉积相展布 | 第38-44页 |
·川中磨溪地区 T_2l 组各段、亚段平面沉积相展布 | 第44-49页 |
第4章 川中南部地区雷口坡组成岩作用 | 第49-63页 |
·成岩作用阶段划分 | 第49页 |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49-59页 |
·同生成岩阶段 | 第51页 |
·早成岩阶段 | 第51-53页 |
·中成岩阶段 | 第53页 |
·表生成岩阶段 | 第53页 |
·晚成岩阶段 | 第53-54页 |
·溶蚀作用 | 第54-59页 |
·成岩作用发育层段对比 | 第59-60页 |
·成岩作用演化史 | 第60-63页 |
·T_2l~(1-1)亚段成岩作用演化史 | 第60页 |
·T_2l~(3-3)、T_2l~4成岩作用演化史 | 第60-63页 |
第5章 川中南部地区雷口坡组孔隙类型及演化史 | 第63-77页 |
·孔隙类型 | 第63-65页 |
·孔隙演化史 | 第65-77页 |
·负孔隙度 | 第65-66页 |
·粒屑灰岩的孔隙演化史 | 第66-67页 |
·粒屑白云岩的孔隙演化史 | 第67-70页 |
·晶粒灰岩的孔隙演化史 | 第70页 |
·晶粒白云岩的孔隙演化史 | 第70-73页 |
·表生成岩阶段古岩溶成因岩石的孔缝演化史 | 第73页 |
·T_2l~(1-1)亚段孔隙度演化史 | 第73-74页 |
·T_2l~(3-3)、T_2l~4孔隙度演化史 | 第74-77页 |
第6章 储层类型及评价 | 第77-89页 |
·储层类型 | 第77-78页 |
·同生-早成岩阶段溶蚀孔隙型 | 第77页 |
·混合水白云石化孔隙型 | 第77-78页 |
·深埋岩溶孔缝型 | 第78页 |
·构造岩溶孔缝型 | 第78页 |
·多种成因孔隙型储层 | 第78页 |
·储层发育影响因素分析 | 第78-79页 |
·沉积相 | 第78-79页 |
·成岩作用 | 第79页 |
·储层评价及油气有利勘探区预测 | 第79-89页 |
·储层评价 | 第79-86页 |
·油气有利勘探区预测 | 第86-89页 |
结论 | 第89-90页 |
致谢 | 第90-91页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 第93-94页 |
图版 | 第94-9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