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与实践研究
| 摘要 | 第1-7页 |
| ABSTRACT | 第7-13页 |
| 图序 | 第13-14页 |
| 表序 | 第14-15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23页 |
|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 ·问题提出 | 第18-20页 |
| ·研究内容、方法及框架 | 第20-21页 |
| ·研究内容 | 第20页 |
| ·研究方法 | 第20页 |
|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 第21-23页 |
| ·研究创新点 | 第21-22页 |
| ·不足之处 | 第22-23页 |
| 第二章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理论综述 | 第23-47页 |
| ·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的内涵 | 第23-25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第23-24页 |
| ·城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第24-25页 |
| ·土地利用相关理论 | 第25-36页 |
| ·土地学及土地利用 | 第25-30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相关理论 | 第30-31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核心指导理论 | 第31-34页 |
| ·其他相关理论 | 第34-36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36-43页 |
| ·经济学方面的研究 | 第36-37页 |
| ·地理科学方面的研究 | 第37-38页 |
| ·农业与土地学派方面的研究 | 第38-39页 |
| ·生态学方面的研究 | 第39-40页 |
| ·城市科学研究 | 第40-42页 |
| ·城市规划及郊区化方面的研究 | 第42-43页 |
| ·我国土地节约与集约利用研究综述 | 第43-47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早期研究 | 第43页 |
| ·土地管理政策实践 | 第43-44页 |
| ·学界关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研究 | 第44-45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的管理学研究 | 第45-47页 |
| 第三章 土地利用双向约束分析 | 第47-62页 |
| ·城市建设用地取得过程 | 第47-48页 |
| ·规划计划实施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 第48-49页 |
| ·集约用地博弈 | 第49-53页 |
| ·平行博弈 | 第49-51页 |
| ·纵向博弈 | 第51-53页 |
| ·项目用地的纳什均衡问题 | 第53-55页 |
| ·项目落地时地方政府与土地使用者的契约机制 | 第55-58页 |
| ·项目落地时地方政府与土地使用者双向约束机制 | 第58-60页 |
| ·节地指标权交易问题 | 第60-62页 |
| 第四章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及潜力分析 | 第62-73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的原则 | 第62-63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模型 | 第63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方法 | 第63-6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 第64-68页 |
| ·评价标准的确定依据 | 第64页 |
| ·评价指标的选取标准 | 第64页 |
|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其指标说明 | 第64-67页 |
| ·评价指标的取值 | 第67页 |
|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67-68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分析 | 第68-73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的内涵 | 第68-69页 |
| ·城市土地容量 | 第69-70页 |
|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 | 第70-71页 |
| ·土地利用潜力分析指标体系 | 第71-73页 |
| 第五章 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实证研究 | 第73-97页 |
| ·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分析 | 第73-83页 |
| ·研究区域概况 | 第73-75页 |
| ·土地利用现状 | 第75-77页 |
| ·土地利用变化 | 第77-78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总体水平评价 | 第78-83页 |
| ·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潜力分析与测算 | 第83-87页 |
| ·增量土地的潜力分析 | 第83-85页 |
| ·土地物理开发容量 | 第85页 |
| ·土地环境生态容量 | 第85-87页 |
| ·合肥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国家试点市实践 | 第87-97页 |
| ·工作基础 | 第87-88页 |
| ·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模式 | 第88-92页 |
| ·合肥市土地利用中的双向约束制度 | 第92-95页 |
| ·合肥市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成效 | 第95-97页 |
| 第六章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研究 | 第97-112页 |
| ·国(境)外城市土地利用经验借鉴 | 第97-104页 |
| ·美国分区规划 | 第97-98页 |
| ·英国用途管制 | 第98-100页 |
| ·荷兰土地整理 | 第100-101页 |
| ·生态城镇建设 | 第101-103页 |
| ·香港新市镇开发 | 第103-104页 |
| ·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对策建议 | 第104-112页 |
| ·理念创新 | 第104-106页 |
| ·规划创新 | 第106-108页 |
| ·机制创新 | 第108-110页 |
| ·决策创新 | 第110-111页 |
| ·模式创新 | 第111-112页 |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12-114页 |
| ·结论 | 第112页 |
| ·研究展望 | 第112-114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4-120页 |
| 致谢 | 第120-121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1-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