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1页 |
引言 | 第11-12页 |
一、刑事和解概述 | 第12-18页 |
(一) 刑事和解的概念 | 第12-13页 |
(二) 刑事和解的性质 | 第13-15页 |
1. 刑事和解是一种纠纷解决方式 | 第13-14页 |
2. 刑事和解是一种公法契约 | 第14-15页 |
(三) 刑事和解复兴背景 | 第15-18页 |
1. 人权保障理念的传播和发展 | 第15-16页 |
2. 被害人学的产生与发展 | 第16-17页 |
3. 恢复性司法运动的兴起 | 第17-18页 |
二、刑事和解的制度价值和理论基础 | 第18-28页 |
(一) 刑事和解制度价值 | 第18-22页 |
1. 实现程序分流,提高诉讼效率 | 第19页 |
2. 满足各方利益诉求,提高纠纷解决满意度 | 第19-22页 |
(二) 刑事和解之理论基础 | 第22-28页 |
1. 刑事和解的司法基础——体现消解冲突的司法终极目标 | 第22-23页 |
2. 和解的文化基础——西方宗教文化及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影响 | 第23-24页 |
3. 刑事和解的政治基础——和谐社会理论 | 第24-26页 |
4. 刑事和解的政策基础——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 | 第26-28页 |
三、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下的刑事和解制度的合理构建 | 第28-39页 |
(一) 刑事和解的案件适用范围 | 第28-30页 |
1. 考虑犯罪侵犯的法益 | 第29页 |
2. 考虑加害人的主观恶性 | 第29页 |
3. 考虑加害人主体特点 | 第29-30页 |
(二) 适用刑事和解的前提条件 | 第30-31页 |
1. 加害人承认犯罪事实,并真诚悔过 | 第30页 |
2. 双方自愿达成和解协议 | 第30-31页 |
3. 案件属于法律允许刑事和解的范围 | 第31页 |
(三) 刑事和解的主体设定 | 第31-33页 |
1. 加害人 | 第31-32页 |
2. 被害人 | 第32页 |
3. 国家公权力机关 | 第32-33页 |
4. 民间促和力量 | 第33页 |
(四) 刑事和解的一般程序 | 第33-34页 |
1. 提出和解 | 第33-34页 |
2. 受理 | 第34页 |
3. 和解 | 第34页 |
4. 案件终结 | 第34页 |
(五) 刑事和解的运行模式 | 第34-37页 |
1. 当事人自和模式 | 第34-35页 |
2. 司法机关促和模式 | 第35-36页 |
3. 委托促和模式 | 第36-37页 |
(六) 和解协议的法律效力 | 第37-39页 |
结语 | 第39-40页 |
致谢 | 第40-41页 |
参考文献 | 第4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