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7页 |
·选题缘由 | 第9页 |
·音节语素化现象研究综述 | 第9-15页 |
·对音节语素化的定义 | 第10页 |
·对音节语素化本体的研究 | 第10-11页 |
·对音节语素化变体的研究 | 第11-12页 |
·对音节语素化原因的研究 | 第12页 |
·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论 | 第12-13页 |
·从特殊角度进行的研究 | 第13-15页 |
·小结 | 第15页 |
·音节语素化研究对象的范围 | 第15页 |
·音节语素化的研究意义 | 第15页 |
·音节语素化的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5-16页 |
·语料来源 | 第16-17页 |
第2章 语素与语素化的概念与识别 | 第17-26页 |
·语素概念 | 第17-19页 |
·语素概念的提出 | 第17页 |
·汉语中的语素概念 | 第17-19页 |
·语素化范畴 | 第19-20页 |
·音节语素化的概念及其识别 | 第20-24页 |
·音节语素化的内涵 | 第20-21页 |
·音节语素化的本体和变体 | 第21页 |
·音节语素化的识别 | 第21-24页 |
·小结 | 第24-26页 |
第3章 音节语素化的类别 | 第26-38页 |
·联绵词的音节语素化 | 第26-31页 |
·联绵词音节语素化实例 | 第26-31页 |
·义合式联绵词中音节的语素化用法和本来语素用法的区分 | 第31页 |
·音译外来词的音节语素化 | 第31-37页 |
·音译外来词音节语素化具体实例 | 第31-37页 |
·小结 | 第37-38页 |
第4章 音节语素化的生成方式与语境 | 第38-53页 |
·音节语素化的生成方式 | 第38-39页 |
·部分代整体 | 第38页 |
·“重新分析” | 第38-39页 |
·音节语素化的生成语境 | 第39-48页 |
·名字中 | 第39-42页 |
·专业语汇中 | 第42-43页 |
·标题中 | 第43-45页 |
·广告中 | 第45页 |
·文学作品中 | 第45-47页 |
·修辞用法中 | 第47页 |
·方言中 | 第47页 |
·流行语汇或高频语汇中 | 第47-48页 |
·宗教用词中 | 第48页 |
·音节语素化生成对音节的选择 | 第48-50页 |
·选择给人留下更鲜明印象的首音节 | 第48页 |
·选择整体语素中的专用字 | 第48-49页 |
·选择形成之初的“主体音节” | 第49-50页 |
·音节语素化的生成频率 | 第50页 |
·音节语素化的临时用法 | 第50页 |
·音节语素化的固化用法 | 第50页 |
·音节的语素化不影响整体语素 | 第50-52页 |
·小结 | 第52-53页 |
第5章 音节语素化的形成基础 | 第53-67页 |
·汉语词汇结构方式基础 | 第53-57页 |
·由词的复音化而产生“语素”概念 | 第53-54页 |
·词的复音化造成的现代汉语语素与词的特点 | 第54页 |
·基于汉语词汇系统特点的音节语素化 | 第54-57页 |
·语言符号性基础 | 第57-61页 |
·音节语素化涉及语言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变化 | 第57-58页 |
·语素化的音节是语言系统中符号的再符号化 | 第58-59页 |
·约定性与变异性在音节语素化中的作用 | 第59-61页 |
·音节语素化的认知基础 | 第61-63页 |
·汉语汉字的认知图式 | 第61-62页 |
·音节语素化的认知图式 | 第62-63页 |
·语言的经济原则 | 第63-66页 |
·省便心理 | 第64-65页 |
·听话人的能动作用 | 第65-66页 |
·小结 | 第66-67页 |
结语 | 第67-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0页 |
致谢 | 第70-72页 |
附录A 硕士研究生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