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词表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3页 |
第一章 前言 | 第13-35页 |
·课题的提出 | 第13-16页 |
·前人研究进展 | 第16-34页 |
·马铃薯种质资源概况 | 第16-19页 |
·马铃薯的起源及分布 | 第16页 |
·马铃薯分类学 | 第16-17页 |
·马铃薯重要育种性状资源 | 第17-19页 |
·国内马铃薯种质资源 | 第19页 |
·马铃薯晚疫病及其防治 | 第19-24页 |
·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 | 第19-21页 |
·马铃薯晚疫病症状 | 第21页 |
·病害流行与侵染循环 | 第21-22页 |
·马铃薯晚疫病的危害和防治 | 第22-24页 |
·马铃薯抗晚疫病育种 | 第24-28页 |
·马铃薯的抗性类型与遗传基础 | 第24-26页 |
·R基因控制的垂直抗性 | 第24-25页 |
·多基因控制的水平抗性 | 第25-26页 |
·马铃薯抗性转育的方法 | 第26-27页 |
·抗性选择 | 第27页 |
·马铃薯晚疫病抗性育种新策略 | 第27-28页 |
·群体改良和轮回选择 | 第28-31页 |
·群体改良 | 第28-29页 |
·轮回选择 | 第29-31页 |
·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与分子育种在马铃薯上的应用 | 第31-34页 |
·前景选择(Foreground Selection) | 第31-32页 |
·背景选择(Background Selection) | 第32-33页 |
·分子育种在马铃薯上的应用进展 | 第33-34页 |
·本研究的目的和内容 | 第34-35页 |
第二章 群体构建 | 第35-45页 |
·群体构建的亲本材料 | 第35-36页 |
·有性杂交方法与结果 | 第36-41页 |
·亲本材料的准备 | 第36-37页 |
·杂交配组及杂交方法 | 第37-38页 |
·杂交组合设计 | 第37页 |
·混合花粉 | 第37-38页 |
·母本材料的选择 | 第38页 |
·杂交 | 第38页 |
·杂交结果 | 第38-41页 |
·杂交后代的田间选择与田间试验设计 | 第41-42页 |
·实生苗世代的选择 | 第41页 |
·无性一代的选择 | 第41-42页 |
·高代无性系田间选择及田间试验设计 | 第42页 |
·田间初步选择结果 | 第42-45页 |
第三章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目标群体辅助选择 | 第45-64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45-55页 |
·植物材料 | 第45页 |
·试剂及其配制 | 第45-48页 |
·DNA提取相关试剂 | 第45-46页 |
·AFLP分子标记检测相关试剂 | 第46-47页 |
·PAGE凝胶电泳相关试剂 | 第47-48页 |
·基因组DNA的制备与检测 | 第48-50页 |
·基因组DNA的AFLP分析 | 第50-55页 |
·基因组DNA的双酶切 | 第50页 |
·接头双链(EAD和MAD)的合成 | 第50页 |
·接头双链(EAD和MAD)的与双酶切产物的连接 | 第50-51页 |
·预扩增反应 | 第51-52页 |
·选择性扩增 | 第52-53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 | 第53-54页 |
·银染和显影 | 第54页 |
·数据统计和分析 | 第54-5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55-64页 |
·提取的DNA质量检测 | 第55-56页 |
·酶切连接条件的优化和效率的检测 | 第56-57页 |
·AFLP分子标记检测结果 | 第57-64页 |
·AFLP分子标记检测结果汇总 | 第57-58页 |
·对于两个群体的AFLP分子标记的聚类分析 | 第58-60页 |
·基于AFLP分子标记的两个目标群体的辅助选择 | 第60-62页 |
·小结 | 第62-64页 |
第四章 目标群体的选择效果评价和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分析 | 第64-90页 |
·目标群体晚疫病抗性鉴定和分析 | 第64-72页 |
·材料和方法 | 第64-69页 |
·晚疫病抗性鉴定的植物材料 | 第64-65页 |
·晚疫病病原菌 | 第65-67页 |
·晚疫病病原菌菌株的收集 | 第65页 |
·晚疫病病原菌的离体继代培养 | 第65-66页 |
·晚疫病病原菌的活体培养 | 第66-67页 |
·晚疫病接种方法与结果记载 | 第67-69页 |
·接种用植物材料的准备 | 第67页 |
·接种用病原菌的准备 | 第67页 |
·接种方法 | 第67-68页 |
·数据记载与分析 | 第68-69页 |
·晚疫病叶片离体抗性鉴定结果 | 第69-71页 |
·亲本材料的抗性鉴定结果 | 第69页 |
·目标群体候选材料的抗性鉴定以及目标群体的确定 | 第69-71页 |
·小结 | 第71-72页 |
·目标群体的遗传背景分析 | 第72-74页 |
·目标群体主要的农艺性状鉴定与分析 | 第74-90页 |
·目标群体考察的主要性状及调查规范 | 第74-77页 |
·田间植物学性状 | 第74-75页 |
·植株形态 | 第74页 |
·长势 | 第74-75页 |
·株高、茎粗和主茎数 | 第75页 |
·匍匐茎长度和结薯习性 | 第75页 |
·花冠颜色 | 第75页 |
·熟性 | 第75-76页 |
·块茎性状 | 第76页 |
·薯形 | 第76页 |
·皮色和肉色 | 第76页 |
·芽眼性状 | 第76页 |
·产量 | 第76-77页 |
·调查性状结果汇总与分析 | 第77-90页 |
·调查性状结果汇总 | 第77-87页 |
·调查性状结果分析 | 第87-90页 |
第五章 亲本B3C1群体及两个目标群体的初步应用 | 第90-95页 |
·B3C1株系与国内品种及育种无性系的单交后代的选择 | 第90-93页 |
·B3C2群体和改良的B3C2群体单株的初步应用 | 第93-95页 |
第六章 讨论 | 第95-99页 |
·B3C1群体及其后代目标群体的晚疫病抗性 | 第95-96页 |
·目标群体的基本农艺性状 | 第96-97页 |
·关于分子标记辅助背景选择 | 第97-98页 |
·目标群体材料的应用展望 | 第98-99页 |
参考文献 | 第99-116页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