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禾谷类作物论文--稻论文

抑制病原菌诱导的生长素的积累赋予水稻广谱抗性

中文摘要第1-8页
ABSTRACT第8-10页
缩略词表第10-12页
1 前言第12-36页
   ·抗性QTLs的研究进展第12-14页
   ·经典的植物抗病信号途径第14-16页
     ·水杨酸抗病信号途径第14-15页
     ·茉莉酸抗病信号途径第15-16页
   ·生长素信号途径与植物抗病反应第16-23页
     ·植物的生长素信号途径第17-19页
     ·植物的生长素合成代谢途径第19-20页
     ·植物的生长素结合物的形成及生长素分解代谢途径第20-21页
     ·生长素在植物抗病反应中的作用第21-22页
     ·病原菌合成生长素的途径第22-23页
   ·植物细胞壁介导的基础抗性第23-27页
     ·植物细胞壁的基本构成第23页
     ·植物细胞壁与基础抗性第23-24页
     ·植物细胞壁结构蛋白的功能第24-26页
     ·Expansin蛋白与生长素的关系第26-27页
   ·水稻抗病反应第27-29页
     ·感染水稻的病原菌第27-28页
     ·水稻抗病基因及抗病相关基因的发掘第28-29页
   ·GH3家族的研究进展第29-35页
     ·GH3基因家族的结构与分类第29-30页
     ·GH3基因家族的生化功能第30-31页
     ·GH3基因家族的生理功能第31-33页
     ·GH3基因家族的转录调控第33页
     ·水稻GH3基因家族的研究进展第33-34页
     ·GH3基因家族的进化第34-35页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35-36页
2 材料和方法第36-49页
   ·水稻材料第36页
   ·引物及用途第36-40页
   ·载体构建和遗传转化第40-42页
     ·OsGH3-2基因的克隆第40页
     ·OsGH3-2超量表达载体构建第40页
     ·OsGH3-2抑制表达载体构建第40页
     ·主要菌株和遗传转化受体材料第40-42页
   ·病原菌培养、水稻材料接种及病情调查第42-43页
     ·白叶枯菌的培养、接种、调查及细菌生长分析第42页
     ·稻瘟菌的培养、接种及病情调查第42-43页
     ·细条病菌的培养、接种及病情调查第43页
   ·基因表达分析第43-44页
     ·RNA抽提第43页
     ·定量Reverse transcription PCR(RT-PCR)第43-44页
   ·分子杂交操作第44-45页
     ·DNA抽提及Southern blot分析第44-45页
     ·Northern blot分析第45页
   ·QTL分析第45页
   ·生长素处理水稻材料第45-46页
   ·激素的抽提及定量分析第46-47页
     ·水稻内源激素的抽提第46页
     ·病原菌分泌的激素的抽提第46-47页
     ·激素的测定第47页
   ·OsGH3-2酶活的测定第47-48页
   ·OsGH3-2的组织特异性表达分析第48-49页
3 结果与分析第49-82页
   ·OsGH3-2基因结构分析第49页
   ·OsGH3-2与微效抗病QTLs共同定位第49-51页
   ·病原菌侵染影响OsGH3-2的表达第51-57页
   ·OsGH3-2超量表达植株对水稻白叶枯病、细条病及稻瘟病的抗性增强第57-66页
   ·OsGH3-2编码一个IAA酰胺合成酶第66-68页
   ·OsGH3-2超量表达植株接种病原菌后内源生长素水平的变化第68-69页
   ·病原菌能分泌植物激素第69-70页
   ·外源施加生长素增强水稻对细条病和稻瘟病的感病性第70-71页
   ·生长素合成途径相关基因在病原菌侵染的水稻材料中的表达变化第71-73页
   ·OsGH3-2以及生长素合成相关基因在外源生长素处理后的表达变化第73-74页
   ·OsGH3-2介导的抗性不需要激活茉莉酸和水杨酸信号途径第74-76页
   ·OsGH3-2超量表达植株中的生长素信号途径被抑制第76-79页
   ·OsGH3-2的组织特异性表达模式第79-82页
4 讨论第82-87页
   ·病原菌分泌生长素能增强疾病症状第82-83页
   ·OsGH3-2介导基础抗性第83-84页
   ·OsGH3-2对一个抗病QTL有贡献第84-85页
   ·OsGH3-2的在水稻抗病育种中的策略和前景第85-87页
5 参考文献第87-110页
致谢第110-111页
附录第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氮对水稻茎鞘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积累转运特征的影响及其遗传基础研究
下一篇:两个马铃薯晚疫病水平抗性轮回群体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