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1-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1 文献综述 | 第10-24页 |
·大豆胞囊线虫及其病害 | 第10-12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现 | 第10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危害 | 第10页 |
·大豆胞囊线虫的生物学特征 | 第10-12页 |
·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途经 | 第12页 |
·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机制研究 | 第12-13页 |
·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侵入的细胞及组织病理学反应 | 第12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的生化机制 | 第12页 |
·抗病品种对线虫发育的影响 | 第12-13页 |
·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划分 | 第13-15页 |
·大豆对大豆胞囊线虫抗性遗传研究 | 第15-16页 |
·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研究 | 第16-18页 |
·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研究概况 | 第16-17页 |
·常规育种方法在抗胞囊线虫育种中的困难 | 第17页 |
·大豆胞囊线虫抗源的筛选 | 第17-18页 |
·大豆抗胞囊线虫育种材料的鉴定 | 第18页 |
·分子标记技术研究进展 | 第18-20页 |
·RFLP | 第19页 |
·RAPD | 第19页 |
·SSR | 第19-20页 |
·AFLP | 第20页 |
·SNP | 第20页 |
·基于SSR 标记的大豆遗传图谱的研究进展 | 第20-22页 |
·遗传图谱的发展及应用 | 第20页 |
·作图群体的选择与类型 | 第20-21页 |
·大豆分子遗传图谱的发展历程 | 第21-22页 |
·大豆胞囊线虫抗性及重要农艺性状QTL 定位研究进展 | 第22-24页 |
·数量性状QTL 的定位方法 | 第22页 |
·大豆抗胞囊线虫QTL 定位结果 | 第22-23页 |
·大豆产量及其相关性状的QTL 的定位结果 | 第23-24页 |
2 引言 | 第24-25页 |
3 材料和方法 | 第25-30页 |
·群体构建 | 第25页 |
·抗病鉴定方法 | 第25-26页 |
·病原物收集、繁殖 | 第25页 |
·抗病性鉴定 | 第25-26页 |
·遗传数据分析方法 | 第26页 |
·SSR 分析 | 第26-29页 |
·大豆基因组总DNA 的提取 | 第26页 |
·SSR 引物 | 第26-27页 |
·溶液的配制 | 第27-28页 |
·PCR 反应体系及程序 | 第28页 |
·PCR 扩增产物的电泳检测 | 第28-29页 |
·数据记录 | 第29页 |
·遗传连锁图谱构建 | 第29页 |
·性状调查 | 第29页 |
·QTL 定位 | 第29-30页 |
4 结果与分析 | 第30-53页 |
·抗源对大豆胞囊线虫的抗性遗传机制分析 | 第30-33页 |
·抗源对1 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机制分析 | 第30-31页 |
·抗源对4 号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机制分析 | 第31-33页 |
·大豆遗传图谱的构建 | 第33-37页 |
·大豆抗胞囊线虫QTL 定位 | 第37-41页 |
·基于2008 年胞囊线虫表型数据的QTL 定位 | 第37-40页 |
·基于2009 年胞囊线虫表型数据的QTL 定位 | 第40-41页 |
·大豆农艺性状定位 | 第41-52页 |
·农艺性状方差分析 | 第41-43页 |
·2008 年农艺性状定位 | 第43-48页 |
·2009 年农艺性状定位 | 第48-52页 |
·抗大豆胞囊线虫基因与控制农艺性状基因间的关系 | 第52-53页 |
5 讨论与结论 | 第53-57页 |
·讨论 | 第53-56页 |
·关于抗源对不同大豆胞囊线虫生理小种的抗性遗传机制的研究 | 第53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遗传机制的研究在育种上的应用 | 第53-54页 |
·大豆遗传连锁图谱的构建 | 第54页 |
·大豆抗胞囊线虫QTL 定位研究 | 第54页 |
·关于大豆重要农艺性状的QTL 定位 | 第54-55页 |
·大豆抗大豆胞囊线虫基因与控制农艺性状的定位在抗大豆胞囊线虫育种上的应用 | 第55-56页 |
·结论 | 第56-57页 |
·大豆对胞囊线虫1 号和4 号小种抗性遗传机制的研究 | 第56页 |
·大豆抗胞囊线虫4 号小种的QTL 定位 | 第56页 |
·大豆农艺性状QTL 定位 | 第56页 |
·本研究的育种价值 | 第56-57页 |
参考文献 | 第57-61页 |
ABSTRACT | 第61-6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