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6页 |
摘要 | 第6-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背景及现状 | 第13-15页 |
1.2.1. 需求侧管理概述 | 第13-14页 |
1.2.2. 温控负荷的建模与评估综述 | 第14-15页 |
1.2.3. 温控负荷的协同优化研究综述 | 第15页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与章节安排 | 第15-17页 |
2. 温控负荷的建模与需求响应潜力评估 | 第17-30页 |
2.1. 引言 | 第17页 |
2.2. 温控负荷电-热等效参数模型 | 第17-19页 |
2.3. 温控负荷参与需求响应机理分析 | 第19-21页 |
2.3.1. 运行状态 | 第19页 |
2.3.2. 需求响应机理 | 第19-21页 |
2.4. 温控负荷群需求响应性能及其评价指标 | 第21-22页 |
2.5. 算例仿真 | 第22-29页 |
2.5.1. 仿真参数设置 | 第22-24页 |
2.5.2. 调节温度对响应潜力的影响 | 第24-25页 |
2.5.3. 环境温度对响应潜力的影响 | 第25-27页 |
2.5.4. 调度时间不确定性对灵活负荷响应影响分析 | 第27-29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29-30页 |
3. 温控负荷群的用户行为模拟与参数估计方法 | 第30-43页 |
3.1. 引言 | 第30页 |
3.2. 考虑用户行为的温控负荷模型 | 第30-33页 |
3.2.1. 模型框架 | 第30-31页 |
3.2.2. 用户满意度量化评估模型 | 第31-32页 |
3.2.3. 用户最大满意度响应模型 | 第32-33页 |
3.3. 温控负荷参数估计方法与响应容量评估 | 第33-37页 |
3.3.1. 矩估计 | 第33-34页 |
3.3.2. 概率密度估计 | 第34-37页 |
3.4. 算例分析 | 第37-42页 |
3.4.1. 测试系统概况 | 第37-38页 |
3.4.2. 响应潜力评估 | 第38-40页 |
3.4.3. 实例模拟 | 第40-42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4. 温控负荷的能量协同优化管理方案 | 第43-58页 |
4.1. 引言 | 第43页 |
4.2. 系统模型 | 第43-44页 |
4.3. 计及用户满意度的温控负荷用能优化模型 | 第44-47页 |
4.3.1. 目标函数 | 第45页 |
4.3.2. 约束条件 | 第45-46页 |
4.3.3. 求解方法 | 第46-47页 |
4.4. 温控负荷群的用能博弈模型 | 第47-49页 |
4.4.1. 负荷的博弈行为分析 | 第47-48页 |
4.4.2. 需求侧动态定价策略 | 第48-49页 |
4.5. 基于博弈理论的需求侧管理框架 | 第49-51页 |
4.5.1. 单步流程 | 第49-50页 |
4.5.2. 多步流程 | 第50-51页 |
4.6. 算例分析 | 第51-57页 |
4.6.1. 系统性能 | 第52-53页 |
4.6.2. 能源费用 | 第53-55页 |
4.6.3. 优化范围的影响 | 第55-57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57-58页 |
5. 总结与展望 | 第58-60页 |
5.1. 对本文的总结 | 第58-59页 |
5.2. 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 第59-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9页 |
作者简介 | 第69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第69-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