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5页 |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0-12页 |
1.2.1 实验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数值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3 影响冲蚀磨损的主要因素 | 第12-14页 |
1.3.1 撞击角 | 第12-13页 |
1.3.2 粒子性能 | 第13页 |
1.3.3 材料性质 | 第13-14页 |
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4页 |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2章 数值计算与理论基础 | 第15-22页 |
2.1 网格生成技术 | 第15-16页 |
2.2 汽相流场的数值计算方法 | 第16-19页 |
2.2.1 控制方程 | 第16-17页 |
2.2.2 湍流模型 | 第17-19页 |
2.2.3 离散方法 | 第19页 |
2.2.4 动静交界面 | 第19页 |
2.3 固体颗粒冲蚀计算方法 | 第19-21页 |
2.3.1 固体颗粒的受力分析 | 第19-20页 |
2.3.2 固体颗粒的冲蚀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2.4 边界条件 | 第2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叶面粗糙度对汽轮机调节级静叶气动性能及冲蚀特性的影响 | 第22-35页 |
3.1 粗糙度 | 第22页 |
3.2 调节级叶片模型 | 第22-23页 |
3.3 网格划分及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23-24页 |
3.4 颗粒选取以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24页 |
3.5 叶面粗糙度对调节级静叶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24-29页 |
3.5.1 不同粗糙度下的静叶速度系数 | 第25-26页 |
3.5.2 不同粗糙度下的总压损失系数 | 第26-28页 |
3.5.3 不同粗糙度下的调节级总效率 | 第28-29页 |
3.6 叶面粗糙度对调节级静叶冲蚀特性的影响 | 第29-33页 |
3.6.1 叶面光滑情况下静叶的冲蚀率密度分布 | 第29-31页 |
3.6.2 不同粗糙度下的撞击速度 | 第31页 |
3.6.3 不同粗糙度下的撞击角度 | 第31-32页 |
3.6.4 不同粗糙度下的静叶冲蚀率密度分布 | 第32-33页 |
3.7 结果有效性验证 | 第33页 |
3.8 本章小结 | 第33-35页 |
第4章 静叶尾缘损伤下汽轮机调节级气动性能及固体颗粒冲蚀特性 | 第35-48页 |
4.1 调节级的叶片模型 | 第35页 |
4.2 颗粒选取以及边界条件设定 | 第35-36页 |
4.3 网格划分及无关性验证 | 第36-37页 |
4.4 不同静叶缺口对调节级气动性能的影响 | 第37-40页 |
4.4.1 不同缺口下的总压损失系数 | 第37-38页 |
4.4.2 不同缺口下的出口汽流角 | 第38-39页 |
4.4.3 不同缺口下的调节级总效率 | 第39-40页 |
4.5 不同静叶缺口对动叶冲蚀特性的影响 | 第40-46页 |
4.5.1 未出现缺口时动叶的冲蚀率密度分布 | 第40-41页 |
4.5.2 不同缺口下的撞击速度 | 第41-42页 |
4.5.3 不同缺口下的撞击角度 | 第42-43页 |
4.5.4 不同缺口下动叶的冲蚀率密度分布 | 第43-4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46-48页 |
结论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3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论文 | 第53-56页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