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2页 |
1.1 前列腺癌放射治疗 | 第11-14页 |
1.1.1 前列腺癌 | 第11-12页 |
1.1.2 重离子放疗的特性 | 第12-13页 |
1.1.3 前列腺癌碳离子放射治疗 | 第13页 |
1.1.4 放射治疗对机体免疫影响 | 第13页 |
1.1.5 淋巴细胞和肿瘤的发生,发展及预后 | 第13-14页 |
1.2 乳腺癌 | 第14-16页 |
1.2.1 肿瘤转移和“种子与土壤”假说 | 第14-15页 |
1.2.2 循环肿瘤细胞在临床上的应用 | 第15-16页 |
1.3 肿瘤免疫治疗 | 第16-19页 |
1.3.1 树突状细胞(DC)的生物学基础 | 第16-17页 |
1.3.2 DC与死亡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7-18页 |
1.3.3 DC与活肿瘤细胞的相互作用 | 第18页 |
1.3.4 研究体循环回输细胞归巢的检测方法 | 第18-19页 |
1.4 活体流式细胞仪 | 第19-20页 |
1.5 国内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 第20-21页 |
1.6 课题创新性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变化预测前列腺癌患者碳离子放疗后的预后 | 第22-39页 |
2.1 引言 | 第22-23页 |
2.2 实验设计 | 第23-25页 |
2.2.1 实验对象和方案 | 第23-25页 |
2.2.2 实验试剂 | 第25页 |
2.2.3 耗材和器械 | 第25页 |
2.2.4 实验仪器 | 第25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25-26页 |
2.3.1 样本制备 | 第25-26页 |
2.3.2 使用MultiSET软件检测样本 | 第26页 |
2.4 统计分析 | 第26-27页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27-36页 |
2.5.1 患者和放疗特点 | 第27-28页 |
2.5.2 患者在碳离子放疗期间所有淋巴细胞亚群的计数变化 | 第28-29页 |
2.5.3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碳离子放疗的短期疗效的相关性 | 第29-31页 |
2.5.4 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与碳离子放疗引起急性毒性呈正相关 | 第31-34页 |
2.5.5 淋巴细胞亚群变化与碳离子放射治疗相关的参数呈正相关 | 第34-36页 |
2.6 实验结果讨论 | 第36-38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38-39页 |
第三章 DC在肿瘤模型体内归巢以及其与体外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研究 | 第39-64页 |
3.1 引言 | 第39-42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42-45页 |
3.2.1 实验动物 | 第42页 |
3.2.2 细胞系 | 第42页 |
3.2.3 病毒 | 第42页 |
3.2.4 实验试剂 | 第42-43页 |
3.2.5 耗材和器械 | 第43-44页 |
3.2.6 实验仪器 | 第44-45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3.3.1 肿瘤细胞培养 | 第45页 |
3.3.2 骨髓来源DC细胞的提取 | 第45-46页 |
3.3.3 DiD染色步骤 | 第46-47页 |
3.3.4 肿瘤模型构建 | 第47-48页 |
3.3.5 小动物活体成像系统 | 第48-49页 |
3.3.6 统计学方法 | 第49-50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50-61页 |
3.4.1 DC形态鉴定 | 第50页 |
3.4.2 EGFP-LUCIFERASE转基因原位转移性乳腺癌动物模型的建立 | 第50-54页 |
3.4.3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检测DC细胞回输后,乳腺癌荷瘤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 | 第54-55页 |
3.4.4 小动物活体成像技术检测DC局部注射后,乳腺癌荷瘤小鼠体内的归巢情况 | 第55-57页 |
3.4.5 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体外检测DC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及三维结构的重建 | 第57-58页 |
3.4.6 活细胞成像系统体外检测DC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 | 第58-59页 |
3.4.7 活细胞成像系统定量分析DC细胞识别和摄取肿瘤细胞的动态过程 | 第59-60页 |
3.4.8 双光子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体外检测DC与肿瘤细胞相互作用的三维结构的重建 | 第60-61页 |
3.5 结果讨论 | 第61-63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四章 乳腺癌转移模型回输DC后在循环中与CTC的相互作用 | 第64-84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64-67页 |
4.2.1 主要试剂 | 第64-65页 |
4.2.2 耗材和器械 | 第65-66页 |
4.2.3 实验仪器 | 第66-6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67-71页 |
4.3.1 细胞培养 | 第67页 |
4.3.2 4T1-LUC-GFP乳腺癌原位模型的构建 | 第67页 |
4.3.3 骨髓来源DC细胞的提取 | 第67-68页 |
4.3.4 DC疫苗的制备 | 第68页 |
4.3.5 动物模型的构建 | 第68页 |
4.3.6 DiD染色步骤 | 第68-69页 |
4.3.7 在体流式细胞仪结构 | 第69-70页 |
4.3.8 实时活体荧光成像系统 | 第70页 |
4.3.9 IVFC动物实验监测 | 第70-71页 |
4.3.10 计算和统计学分析 | 第71页 |
4.4 实验结果与分析 | 第71-82页 |
4.4.1 IVFC检测结果及其准确性、灵敏度和可靠性 | 第71-74页 |
4.4.2 IVFC双通道检测的循环中DC和 CTC结合的状态 | 第74-76页 |
4.4.3 多方面检测DC在荷瘤小鼠体内识别和结合循环肿瘤细胞 | 第76-82页 |
4.5 讨论和小结 | 第82-84页 |
全文小结 | 第84-87页 |
研究展望 | 第87-89页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第105-106页 |
大会论文 | 第106-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