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中文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绪论 | 第10-17页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1页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1-15页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5页 |
(一)研究思路 | 第15页 |
(二)研究方法 | 第15页 |
四、主要内容 | 第15-16页 |
五、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16-17页 |
(一)创新点 | 第16页 |
(二)不足 | 第16-17页 |
第一章 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核心概念及理论基础 | 第17-24页 |
一、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界定 | 第17-19页 |
(一)负激励的概念 | 第17-18页 |
(二)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概念 | 第18页 |
(三)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作用 | 第18-19页 |
二、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基本要素 | 第19-22页 |
(一)公务员负激励的主体 | 第19-20页 |
(二)公务员负激励的客体 | 第20页 |
(三)公务员负激励的方法 | 第20-21页 |
(四)公务员负激励的内容 | 第21-22页 |
三、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22-24页 |
(一)强化理论 | 第22页 |
(二)X理论-Y理论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现状、问题及其原因 | 第24-32页 |
一、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现状 | 第24-27页 |
(一)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发展历程 | 第24-25页 |
(二)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取得的成效 | 第25-27页 |
二、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27-29页 |
(一)负激励主体定位模糊 | 第27-28页 |
(二)负激励客体能力弱 | 第28页 |
(三)负激励方法运用单一 | 第28页 |
(四)负激励内容薄弱 | 第28-29页 |
三、公务员负激励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29-32页 |
(一)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理念落后 | 第29-30页 |
(二)政府部门责任的缺失 | 第30页 |
(三)负激励客体责任意识薄弱 | 第30页 |
(四)负激励制度不健全 | 第30-32页 |
第三章 国外公务员负激励机制及其借鉴 | 第32-35页 |
一、国外公务员负激励机制分析 | 第32-33页 |
(一)新加坡 | 第32页 |
(二)美国 | 第32-33页 |
(三)德国 | 第33页 |
二、发达国家公务员负激励机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33-35页 |
(一)完善惩戒措施 | 第33-34页 |
(二)严格规定惩戒行为 | 第34页 |
(三)完善对公务员道德制约机制 | 第34-35页 |
第四章 完善我国公务员负激励机制的对策 | 第35-42页 |
一、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负激励理论 | 第35-36页 |
二、强化政府责任 | 第36页 |
(一)健全问责机制 | 第36页 |
(二)优化政府各部门职能配置 | 第36页 |
三、培育公务员队伍 | 第36-38页 |
(一)建立严谨的公务员选拔、分类制度 | 第36-37页 |
(二)健全公务员竞争机制 | 第37-38页 |
四、不断更新完善负激励制度 | 第38-42页 |
(一)完善公务员考核制度的负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二)健全公务员薪酬制度的负激励机制 | 第39-40页 |
(三)完善公务员奖惩制度的负激励机制 | 第40页 |
(四)加强监督力度 | 第40-42页 |
结论 | 第42-43页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个人简历 | 第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