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21页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11-13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11-12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2 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1.2.1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第14-17页 |
1.2.3 国外相关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8-20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1.3.2 创新点 | 第19-20页 |
1.4 研究框架 | 第20-21页 |
第二章 理论基础与关键概念 | 第21-27页 |
2.1 理论基础 | 第21-25页 |
2.1.1 参与式发展理论 | 第21-22页 |
2.1.2 元治理理论 | 第22-23页 |
2.1.3 “一核多元”治理理论 | 第23-25页 |
2.2 关键概念界定 | 第25-27页 |
2.2.1 集体经济 | 第25-26页 |
2.2.2 中央企业 | 第26页 |
2.2.3 乡村治理 | 第26-27页 |
第三章 中央企业参与新治理模式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 第27-38页 |
3.1 参与式发展新治理模式 | 第27-30页 |
3.1.1 参与式发展新治理模式的内涵 | 第27-28页 |
3.1.2 参与式发展新治理模式的特征 | 第28页 |
3.1.3 参与式发展新治理模式的做法 | 第28-30页 |
3.2 中央企业参与新治理模式的必要性 | 第30-33页 |
3.2.1 国家的政策驱动 | 第30-32页 |
3.2.2 农村的需求驱动 | 第32-33页 |
3.2.3 央企的责任驱动 | 第33页 |
3.3 中央企业参与新治理模式的可行性 | 第33-38页 |
3.3.1 中央企业的原动力 | 第33-34页 |
3.3.2 中央企业为农村集体经济带来动力 | 第34-35页 |
3.3.3 中央企业逐渐成为治理主体之一 | 第35-38页 |
第四章 华润希望小镇:中央企业参与乡村治理的典型模式 | 第38-58页 |
4.1 案例选择 | 第38-40页 |
4.2 密云希望小镇的运作模式 | 第40-53页 |
4.2.1 “党建+产业+人才”的整体思路 | 第40-43页 |
4.2.2 发展村集体经济 | 第43-46页 |
4.2.3 进行产业扶持 | 第46-48页 |
4.2.4 农村环境改造 | 第48-51页 |
4.2.5 建设公共服务 | 第51-53页 |
4.3 华润希望小镇的实践效果 | 第53-56页 |
4.4 参与式发展新治理模式的建设成效 | 第56-58页 |
4.4.1 创新党建机制 | 第56-57页 |
4.4.2 产业融合发展 | 第57页 |
4.4.3 生活方式现代化 | 第57页 |
4.4.4 生产方式现代化 | 第57-58页 |
第五章 参与式发展乡村治理新模式的优势和不足 | 第58-69页 |
5.1 参与式发展乡村治理新模式的优势 | 第58-61页 |
5.1.1 改变治理的政治生态 | 第58-59页 |
5.1.2 壮大集体经济 | 第59-60页 |
5.1.3 提高文化素质水平 | 第60页 |
5.1.4 维护社会公平 | 第60-61页 |
5.1.5 改善生态环境 | 第61页 |
5.2 参与式发展乡村治理新模式的不足 | 第61-63页 |
5.2.1 基层党建的引领作用尚需加强 | 第61-62页 |
5.2.2 参与式发展新治理模式难以全面推广 | 第62页 |
5.2.3 中央企业对于乡村软实力关注不足 | 第62页 |
5.2.4 相关主体参与充分度不足 | 第62-63页 |
5.3 参与式发展乡村治理新模式不足的原因分析 | 第63-64页 |
5.3.1 基层党建工作存在不足 | 第63-64页 |
5.3.2 传统的供给机制导致供给结构的失衡 | 第64页 |
5.3.3 农民传统价值观念根深蒂固 | 第64页 |
5.4 完善参与式发展新治理模式的建议 | 第64-69页 |
5.4.1 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放在首位 | 第64-65页 |
5.4.2 充分调动农民广泛参与 | 第65-66页 |
5.4.3 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换 | 第66-67页 |
5.4.4 注重农村产业的创新 | 第67页 |
5.4.5 健全现代乡村社会治理机制 | 第67-69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69-71页 |
1. 研究结论 | 第69-70页 |
2. 研究展望与不足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72页 |
参考文献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