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及社会工作介入路径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一章 引言 | 第9-14页 |
一、研究背景 | 第9-10页 |
二、研究意义 | 第10-11页 |
(一)理论意义 | 第10-11页 |
(二)现实意义 | 第11页 |
三、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文献研究法 | 第11页 |
(二)半结构访谈法 | 第11页 |
(三)观察法 | 第11-12页 |
四、理论依据 | 第12-13页 |
(一)增能理论 | 第12页 |
(二)优势视角 | 第12-13页 |
五、概念界定 | 第13-14页 |
(一)随迁老人 | 第13页 |
(二)社会融入 | 第13-14页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4-18页 |
一、社会融入的相关研究 | 第14-16页 |
(一)社会融入概念的研究 | 第14-15页 |
1.国外学者对社会融入的概念研究 | 第14页 |
2.国内学者对社会融入的概念研究 | 第14-15页 |
(二)社会融入维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1.国外社会融入维度的研究 | 第15页 |
2.国内社会融入维度的研究 | 第15-16页 |
二、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相关研究 | 第16-17页 |
(一)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困境表现研究 | 第16页 |
(二)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影响因素研究 | 第16-17页 |
(三)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社会工作介入研究 | 第17页 |
三、文献述评 | 第17-18页 |
第三章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的现实表现 | 第18-31页 |
一、研究对象选取 | 第18页 |
二、访谈对象基本信息与特征分析 | 第18-20页 |
三、访谈对象随迁原因 | 第20-22页 |
(一)大城市吸引力 | 第20-21页 |
(二)传统“养小”观念的牵制 | 第21页 |
(三)传统“养老”观念的牵制 | 第21-22页 |
四、随迁老人社会融入现状分析 | 第22-29页 |
(一)消费融入 | 第22-24页 |
1.消费观念 | 第22-23页 |
2.消费能力 | 第23-24页 |
(二)文化融入 | 第24-26页 |
1.语言交流层面 | 第24页 |
2.风俗适应层面 | 第24-25页 |
3.价值观念层面 | 第25-26页 |
(三)行为融入 | 第26-28页 |
1.社区活动的参与 | 第26页 |
2.业余时间安排 | 第26-27页 |
3.人际交往对象与社会网络 | 第27-28页 |
(四)身份认同 | 第28-29页 |
1.归属感 | 第28页 |
2.自我身份认同感 | 第28-29页 |
五、随迁老人社会融入困境问题的研究发现 | 第29-31页 |
第四章 随迁老人融入困境成因分析 | 第31-35页 |
一、“伴随”所导致的融入困境 | 第31页 |
(一)家庭身份改变产生的依附心理 | 第31页 |
(二)家庭成员间的观念碰撞 | 第31页 |
二、“迁徙”所导致的融入困境 | 第31-33页 |
(一)地域文化差异 | 第31-32页 |
(二)生活环境的改变 | 第32页 |
(三)社会参与不足 | 第32页 |
(四)本地居民的排他性 | 第32-33页 |
(五)社会福利不公平 | 第33页 |
三、“老龄”所导致的融入困境 | 第33-35页 |
(一)生理机能和学习能力的下降 | 第33页 |
(二)老年人的固化思维 | 第33-34页 |
(三)怀旧与乡愁情感 | 第34-35页 |
第五章 随迁老人社会融入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路径 | 第35-38页 |
一、个体心理层面的介入 | 第35-36页 |
二、个体行为层面的介入 | 第36页 |
三、家庭关系层面的介入 | 第36-37页 |
四、社会支持层面的介入 | 第37-3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反思 | 第38-39页 |
一、总结发现 | 第38页 |
二、缺点和不足 | 第38-39页 |
参考文献 | 第39-42页 |
附录 | 第42-43页 |
访谈提纲 | 第42-43页 |
致谢 | 第43-44页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