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 引言 | 第11-15页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第11-12页 |
1.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1.2 选题意义 | 第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1.3 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 第14-15页 |
1.3.1 研究方法 | 第14页 |
1.3.2 创新点 | 第14-15页 |
2 我国P2P网络借贷概述 | 第15-21页 |
2.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和特征 | 第15-17页 |
2.1.1 P2P网络借贷的概念 | 第15-16页 |
2.1.2 P2P网络借贷的特征 | 第16-17页 |
2.2 P2P网络借贷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 第17-18页 |
2.2.1 P2P网络借贷与民间借贷 | 第17页 |
2.2.2 P2P网络借贷平台与小额贷款公司 | 第17-18页 |
2.2.3 P2P网络借贷平台与网络媒介平台 | 第18页 |
2.3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运营模式 | 第18-21页 |
2.3.1 纯线上型运营模式 | 第18-19页 |
2.3.2 债权转让型运营模式 | 第19页 |
2.3.3 有担保型运营模式 | 第19-21页 |
3 我国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第21-28页 |
3.1 我国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现状 | 第21-23页 |
3.1.1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立法现状 | 第21-22页 |
3.1.2 我国P2P网络借贷的司法现状 | 第22-23页 |
3.2 我国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存在的问题 | 第23-28页 |
3.2.1 P2P网络借贷的法律体系不完善 | 第23-24页 |
3.2.2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不明确 | 第24-25页 |
3.2.3 P2P网络借贷平台的违约责任不完善 | 第25页 |
3.2.4 P2P网络借贷的市场准入制度不完善 | 第25-26页 |
3.2.5 P2P网络借贷的监管体制不完善 | 第26-28页 |
4 国外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比较与启示 | 第28-31页 |
4.1 国外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现状 | 第28-29页 |
4.1.1 英国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现状 | 第28-29页 |
4.1.2 美国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现状 | 第29页 |
4.2 国外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对我国的启示 | 第29-31页 |
4.2.1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监管 | 第30页 |
4.2.2 积极发挥行业自律的作用 | 第30页 |
4.2.3 完善P2P网络借贷信息披露制度 | 第30-31页 |
5 我国P2P网络借贷法律规制的完善 | 第31-39页 |
5.1 完善P2P网络借贷的法律法规体系 | 第31-32页 |
5.1.1 完善P2P网络借贷的立法体系 | 第31页 |
5.1.2 完善P2P网络借贷的司法救济机制 | 第31-32页 |
5.2 明确P2P网络借贷平台的法律性质 | 第32-33页 |
5.2.1 认定P2P网络借贷平台为信息中介 | 第32-33页 |
5.2.2 规范P2P网络借贷的担保机制 | 第33页 |
5.3 完善P2P网络借贷的违约责任制度 | 第33-34页 |
5.4 完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市场准入机制 | 第34-36页 |
5.4.1 加强对P2P网络借贷的信用和评级考核 | 第34-35页 |
5.4.2 严控P2P网络借贷市场准入和退出的审核程序 | 第35-36页 |
5.5 完善P2P网络借贷的监管体制 | 第36-39页 |
5.5.1 完善P2P网络借贷平台的备案登记制度 | 第36-37页 |
5.5.2 完善P2P网络借贷的信息披露和风险提示制度 | 第37-38页 |
5.5.3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自律作用 | 第38-39页 |
结论 | 第39-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后记 | 第42-43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 第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