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引言 | 第8-11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8-9页 |
1.2 研究目的 | 第9页 |
1.3 研究意义 | 第9-11页 |
1.3.1 理论意义 | 第9页 |
1.3.2 实践意义 | 第9-11页 |
第2章 研究现状 | 第11-23页 |
2.1 父母教养方式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2.1.1 父母教养方式的概念 | 第11页 |
2.1.2 父母教养方式的分类 | 第11-12页 |
2.1.3 父母教养方式的测量 | 第12页 |
2.2 创意自我效能感研究综述 | 第12-16页 |
2.2.1 一般自我效能感概念 | 第12-13页 |
2.2.2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功能 | 第13页 |
2.2.3 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影响因素 | 第13-14页 |
2.2.4 创意自我效能感概念 | 第14-15页 |
2.2.5 创意自我效能感的测量 | 第15页 |
2.2.6 创意自我效能感作为中介变量的依据 | 第15-16页 |
2.3 创造力倾向研究综述 | 第16-19页 |
2.3.1 创造力倾向 | 第16-17页 |
2.3.2 创造力倾向的特征 | 第17-18页 |
2.3.3 创造力倾向的影响因素 | 第18-19页 |
2.3.4 创造力倾向的测量 | 第19页 |
2.4 父母教养方式、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研究 | 第19-22页 |
2.4.1 父母教养方式与创意自我效能感的关系研究 | 第19-21页 |
2.4.2 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研究 | 第21页 |
2.4.3 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研究 | 第21-22页 |
2.5 已有研究不足 | 第22-23页 |
第3章 研究设计 | 第23-24页 |
3.1 研究工具 | 第23页 |
3.2 研究假设 | 第23页 |
3.3 研究对象 | 第23-24页 |
第4章 研究结果 | 第24-31页 |
4.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描述性分析 | 第24页 |
4.2 大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的描述性分析 | 第24-25页 |
4.3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描述性分析 | 第25-26页 |
4.4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 | 第26-31页 |
4.4.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倾向的相关 | 第26-27页 |
4.4.2 大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在父母教养方式与创造力倾向中的中介效应检验 | 第27-31页 |
第5章 讨论与分析 | 第31-36页 |
5.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倾向的特点 | 第31-34页 |
5.1.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特点 | 第31-32页 |
5.1.2 大学生创意自我效能感的特点 | 第32-33页 |
5.1.3 大学生创造力倾向的特点 | 第33-34页 |
5.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倾向的关系分析 | 第34-36页 |
5.2.1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创意自我效能感与创造力倾向的相关分析 | 第34-35页 |
5.2.2 大学生父母教养方式对创造力倾向的间接影响 | 第35-36页 |
第6章 访谈研究 | 第36-41页 |
6.1 访谈对象 | 第36页 |
6.2 访谈过程实录 | 第36-39页 |
6.3 访谈结果分析 | 第39-41页 |
第7章 建议 | 第41-44页 |
第8章 结论 | 第44-46页 |
8.1 结论 | 第44页 |
8.2 研究不足 | 第44-46页 |
致谢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0页 |
附录1:父母教养方式量表 | 第50-51页 |
附录2:创意自我效能感量表 | 第51-52页 |
附录3:威廉斯创造力倾向量表 | 第52-54页 |
附录4:访谈提纲 | 第54-55页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