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建筑科学论文--地下建筑论文--市政工程论文--给水工程(上水道工程)论文--其他各种给水论文

基于元胞自动机的再生水管道腐蚀模拟

摘要第3-4页
ABSTRACT第4-5页
第1章 绪论第9-21页
    1.1 研究背景第9-10页
    1.2 供水及再生水管道腐蚀现状第10-12页
        1.2.1 供水管道腐蚀现状第10-11页
        1.2.2 再生水管道腐蚀现状第11-12页
    1.3 供水及再生水管道腐蚀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2-15页
        1.3.1 管道腐蚀机理第12-15页
        1.3.2 管道腐蚀产物第15页
    1.4 管道腐蚀模拟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5-18页
        1.4.1 统计模型第16页
        1.4.2 机理模型第16-17页
        1.4.3 计算机模拟第17-18页
    1.5 国内外研究进展中存在的问题第18页
    1.6 研究内容及意义第18-19页
        1.6.1 研究内容第18-19页
        1.6.2 研究意义第19页
    1.7 研究技术路线图第19-21页
第2章 再生水管道腐蚀机理的研究第21-29页
    2.1 对再生水管道腐蚀相关机理的梳理第21-24页
        2.1.1 基于电化学反应的腐蚀机理第21-22页
        2.1.2 基于垢下闭塞微区的腐蚀机理第22-23页
        2.1.3 基于腐蚀垢层生长的腐蚀机理第23-24页
    2.2 腐蚀类型第24-25页
        2.2.1 均匀腐蚀第24-25页
        2.2.2 局部腐蚀第25页
    2.3 再生水管道腐蚀物理模型的提出第25-27页
        2.3.1 腐蚀垢层的形成第25-26页
        2.3.2 腐蚀垢层的生长第26页
        2.3.3 闭塞区酸化自催化反应第26-27页
    2.4 本章小节第27-29页
第3章 元胞自动机模拟方法第29-35页
    3.1 元胞自动机概述第29-30页
        3.1.1 元胞自动机发展历程第29-30页
        3.1.2 元胞自动机特征第30页
    3.2 元胞自动机定义第30-33页
        3.2.1 元胞空间X第31-32页
        3.2.2 邻居类型N第32-33页
        3.2.3 元胞状态φ第33页
        3.2.4 演化规则R第33页
        3.2.5 概率型元胞自动机第33页
    3.3 元胞自动机模型的建模步骤第33-35页
        3.3.1 确定模拟系统的特性第34页
        3.3.2 确定模型的具体信息第34页
        3.3.3 确定模拟的初始状态第34-35页
第4章 再生水管道腐蚀元胞自动机模型建立过程的研究第35-43页
    4.1 模型基本假设第35页
    4.2 模型的建立第35-38页
        4.2.1 元胞空间X的设定第35-36页
        4.2.2 邻居类型N的设定第36页
        4.2.3 元胞状态φ的确定第36-37页
        4.2.4 演化规则R的建立第37-38页
    4.3 模型参数设定第38-39页
    4.4 模型条件设置第39-41页
    4.5 本章小节第41-43页
第5章 再生水管道腐蚀元胞自动机模拟结果的研究第43-73页
    5.1 电化学腐蚀形貌动态演化图第43-49页
        5.1.1 均匀腐蚀形貌随rc变化规律第43-45页
        5.1.2 均匀腐蚀形貌随时间变化规律第45-47页
        5.1.3 局部点蚀形貌随时间变化规律第47-49页
    5.2 腐蚀深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第49-56页
        5.2.1 腐蚀深度在时间上的统计变化规律第49-52页
        5.2.2 腐蚀深度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第52-56页
    5.3 累积腐蚀率与均匀腐蚀变化速率第56-62页
        5.3.1 均匀腐蚀情况下累积腐蚀率变化规律第56-57页
        5.3.2 均匀腐蚀情况下均匀腐蚀速率变化规律第57-61页
        5.3.3 局部点蚀情况下累积腐蚀率及均匀腐蚀速率变化规律第61-62页
    5.4 闭塞区水解酸化模型的模拟第62-64页
        5.4.1 氯离子浓度n_c变化对腐蚀速率的影响第63-64页
        5.4.2 水解酸化反应概率r_h对腐蚀速率的影响第64页
    5.5 模拟与实验结果的趋势对比第64-67页
    5.7 元胞尺寸及时间尺度的界定第67-70页
    5.8 本章小节第70-73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3-77页
    6.1 研究成果第73-74页
    6.2 创新点第74页
    6.3 研究不足第74-75页
    6.4 研究展望第75-77页
参考文献第77-85页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第85-87页
致谢第87页

论文共87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全球变暖—通俗版》(第十三和十四章)翻译报告
下一篇:《健身,带你好好生活》(节选)翻译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