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中梁山和磨心坡晚二叠世煤的地球化学特征
| 摘要 | 第5-6页 |
| Abstract | 第6-7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0-14页 |
| 1.1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 第10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第12-14页 |
| 1.3.1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13页 |
| 1.3.3 研究的创新性 | 第13页 |
| 1.3.4 技术路线 | 第13-14页 |
| 第2章 地质背景 | 第14-18页 |
| 2.1 矿区位置 | 第14页 |
| 2.2 矿区地层 | 第14-17页 |
| 2.3 煤层 | 第17页 |
| 2.4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3章 样品和实验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 3.1 样品的采集 | 第18页 |
| 3.2 实验分析方法 | 第18-21页 |
| 第4章 煤中伴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 第21-45页 |
| 4.1 煤中的常量元素 | 第21-23页 |
| 4.2 煤中的微量元素 | 第23-33页 |
| 4.2.1 煤中微量元素的丰度特征 | 第23-26页 |
| 4.2.2 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规律 | 第26-30页 |
| 4.2.3 煤中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 | 第30-33页 |
| 4.3 煤中的稀土元素 | 第33-43页 |
| 4.3.1 煤中稀土元素的丰度富集特征 | 第34-36页 |
| 4.3.2 煤中稀土元素的纵向分布特征 | 第36-39页 |
| 4.3.3 煤中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参数 | 第39-43页 |
| 4.4 煤中元素的富集成因 | 第43-44页 |
| 4.4.1 主要富集成因 | 第43页 |
| 4.4.2 次要地质成因 | 第43-44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 第5章 煤岩和煤中伴生矿物特征 | 第45-59页 |
| 5.1 煤质特征 | 第45-46页 |
| 5.2 煤岩学特征 | 第46-51页 |
| 5.2.1 宏观煤岩特征 | 第46-47页 |
| 5.2.2 有机煤岩特征 | 第47-51页 |
| 5.3 矿物特征 | 第51-58页 |
| 5.3.1 粘土类矿物 | 第52-54页 |
| 5.3.2 硫化物矿物 | 第54-56页 |
| 5.3.3 氧化物类 | 第56-57页 |
| 5.3.4 碳酸盐和磷酸盐类矿物 | 第57-58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 第6章 煤的有机地球化学特征 | 第59-69页 |
| 6.1 煤中抽提物特征 | 第59-60页 |
| 6.2 煤中饱和烃特征 | 第60-63页 |
| 6.3 煤中芳香烃特征 | 第63-68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68-69页 |
| 第7章 煤中伴生元素的赋存特征 | 第69-78页 |
| 7.1 煤中常量元素的赋存状态 | 第69页 |
| 7.2 煤中微量元素的赋存形式 | 第69-77页 |
| 7.2.1 相关分析 | 第69-73页 |
| 7.2.2 聚类分析 | 第73-76页 |
| 7.2.3 逐级化学提取 | 第76-77页 |
| 7.3 本章小结 | 第77-78页 |
| 结论 | 第78-80页 |
| 致谢 | 第80-81页 |
| 参考文献 | 第81-88页 |
| 作者简介 | 第88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 第88-89页 |
| 附录 | 第89-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