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工人、农民、青年、妇女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中国农民运动与组织论文--农民工作论文

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

摘要第3-5页
Abstract第5-6页
前言第13-46页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第13-19页
        1.1 研究背景第13-15页
        1.2 研究意义第15-19页
    二、学术史梳理与回顾第19-32页
        2.1 国外生态文化研究概况第19-23页
        2.2 国内生态文化研究概况第23-27页
        2.3 国内藏族生态文化研究概况第27-32页
    三、相关理论和研究方法第32-38页
        3.1 相关理论第32-36页
        3.2 研究方法第36-38页
    四、研究内容和创新点第38-40页
        4.1 研究内容第38-39页
        4.2 创新点第39-40页
    五、田野点的选择和田野工作的展开第40-46页
        5.1 田野点的选择第40-41页
        5.2 田野工作的开展第41-46页
第1章 田野点概述第46-76页
    1.1 区位、气候与资源第46-54页
        1.1.1 自然区位第46-47页
        1.1.2 气候、降水与四季更替第47-50页
        1.1.3 自然资源第50-54页
    1.2 历史发展与区域性信仰第54-57页
        1.2.1 历史发展第54-55页
        1.2.2 区域性信仰第55-57页
    1.3 村落文化生态空间第57-65页
        1.3.1 聚落空间第58-61页
        1.3.2 神圣空间——寺院第61-62页
        1.3.3 信仰空间——拉康第62-63页
        1.3.4 解脱空间——天葬场第63-65页
    1.4 家屋空间中的生态文化第65-73页
        1.4.1 院落第65-66页
        1.4.2 房屋布局第66-72页
        1.4.3 林卡第72-73页
    小结第73-76页
第2章 农业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第76-118页
    2.1 扎西林村的耕地第76-82页
        2.1.1 耕地分类第76-78页
        2.1.2 地力观念第78-80页
        2.1.3 土石本土生态知识第80-82页
    2.2 扎西林村种植的作物第82-90页
        2.2.1 与自然环境高度适应的作物第82-84页
        2.2.2 作物用途第84-87页
        2.2.3 作物种类的结构变化第87-90页
    2.3 扎西林村的农业生产第90-98页
        2.3.1 农事周期第90-91页
        2.3.2 农业生产主要环节第91-98页
    2.4 扎西林村地力的养护第98-106页
        2.4.1 施肥第98-102页
        2.4.2 休耕第102-103页
        2.4.3 混作第103-104页
        2.4.4 轮作第104-106页
    2.5 农耕文化第106-115页
        2.5.1 扎西林村的社群文化和精神文化第106-109页
        2.5.2 农耕节庆第109-111页
        2.5.3“不动土”观念第111-115页
    小结第115-118页
第3章 畜牧生产及蕴含的生态文化第118-158页
    3.1 扎西林村的牲畜第118-125页
        3.1.1 与自然环境相适应的牲畜第118-120页
        3.1.2 牲畜用途第120-122页
        3.1.3 牲畜种类及结构变化第122-125页
    3.2 扎西林村的草植第125-135页
        3.2.1 草植种类与分布第125-126页
        3.2.2 草场的利用第126-129页
        3.2.3 耕地草植的利用第129-132页
        3.2.4 草植利用的本土生态知识第132-135页
    3.3 扎西林村的牧业生产第135-141页
        3.3.1 畜牧生产主要环节第135-138页
        3.3.2 畜产品生产第138-140页
        3.3.3 日常放牧本土生态知识第140-141页
    3.4 扎西林村的农牧互补第141-148页
        3.4.1 以农养牧第141-143页
        3.4.2 以牧补农第143-146页
        3.4.3 农牧结合的理据第146-148页
    3.5 畜牧文化第148-155页
        3.5.1 牧业生产互助第148-151页
        3.5.2 冬宰第151-153页
        3.5.3 感恩与超越第153-155页
    小结第155-158页
第4章 林木栽培与利用及蕴含的生态文化第158-189页
    4.1 扎西林村的林木第158-165页
        4.1.1 西藏植树造林的简单回顾第158-159页
        4.1.2 林木种类和用途第159-162页
        4.1.3 扎西林村植树造林的成果第162-165页
    4.2 扎西林村的林木生产第165-171页
        4.2.1 林木栽培本土生态知识第165-167页
        4.2.2 林木养护第167-169页
        4.2.3 林木生态格局形成第169-171页
    4.3 扎西林村林木的利用第171-177页
        4.3.1 伐木时间和部位第171-174页
        4.3.2 林木利用第174-177页
    4.4 林木文化第177-186页
        4.4.1 林木砍伐禁忌与村规民约第177-180页
        4.4.2 树神和寄魂物观念第180-183页
        4.4.3 林木保护和利用与文化张力第183-186页
    小结第186-189页
第5章 日常生活及蕴含的生态文化第189-224页
    5.1 饮食种类第189-197页
        5.1.1 传统饮食结构及变迁第189-193页
        5.1.2 与气候和环境相适应的饮食结构第193-195页
        5.1.3 饮食结构中的生态文化第195-197页
    5.2 扎西林村生活用能和炊具第197-204页
        5.2.1 生活用能第197-202页
        5.2.2 炊具第202-204页
    5.3 饮食消费及蕴含的生态文化第204-212页
        5.3.1 日常饮食消费第204-205页
        5.3.2 礼仪节庆中的饮食消费第205-208页
        5.3.3 传统农村社会的肉食消费第208-210页
        5.3.4 与农牧生产方式相适应的分餐第210-212页
    5.4 可持续生存的消费观念与策略第212-221页
        5.4.1 节制为本的饮食消费观念第212-215页
        5.4.2 食以安为先的消费观念第215-218页
        5.4.3 饮食消费的卫生策略第218-221页
    小结第221-224页
第6章 桑具:生态文化的一个典型个案第224-254页
    6.1 简单回顾第224-229页
        6.1.1 西藏桑具相关情况的历时性探源第224-226页
        6.1.2 积肥坑:桑具可能的“前身”第226-228页
        6.1.3 西藏桑具共时性分布的生态原因第228-229页
    6.2 桑具修建及生态文化第229-235页
        6.2.1 桑具修建的时间和步骤第229-233页
        6.2.2 桑具的空间布局第233-234页
        6.2.3 桑具的形制结构第234-235页
    6.3 桑具的功能第235-243页
        6.3.1 作为固定排泄场所的桑具第236-238页
        6.3.2 桑具的积肥功能第238-242页
        6.3.3 桑具的卫生功能和环保功能第242-243页
    6.4 藏族传统文化视角下的桑具第243-251页
        6.4.1 与桑具相关的禁忌第243-246页
        6.4.2 洁净与污秽观念下的桑具第246-249页
        6.4.3 上下观念的桑具第249-251页
    小结第251-254页
结论第254-259页
参考文献第259-269页
致谢第269-27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271页

论文共2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消费者属性评价的冰淇淋情感化设计
下一篇:中国热带亚热带山地种子植物多样性格局的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