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生物科学论文--植物学论文--植物生态学和植物地理学论文

中国热带亚热带山地种子植物多样性格局的机制研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7-35页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第17-19页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第19-31页
        1.2.1 山地生物多样性格局第19-21页
        1.2.2 空间影响机制第21-25页
        1.2.3 水热气候影响机制第25-31页
    1.3 研究内容与目标第31-32页
    1.4 技术路线与创新点第32-35页
        1.4.1 技术路线第32-33页
        1.4.2 创新点第33-35页
第2章 研究区域与方法第35-56页
    2.1 典型区域概况第35-49页
        2.1.1 热带山地第36-41页
        2.1.2 热带-亚热带交错带山地第41-44页
        2.1.3 亚热带山地第44-49页
    2.3 信息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第49-56页
        2.3.3 统计分析第54-56页
第3章 种子植物多样性的海拔分布格局第56-87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物种丰富度的分布格局第56-71页
        3.2.1 海南山地第56-59页
        3.2.2 西双版纳山地第59-62页
        3.2.3 红河地区山地第62-65页
        3.2.4 玉龙雪山山地第65-69页
        3.2.5 大巴山山地第69-71页
    3.3 物种密度的分布格局第71-82页
        3.3.1 海南山地第71-73页
        3.3.2 西双版纳山地第73-75页
        3.3.3 红河地区山地第75-77页
        3.3.4 玉龙雪山山地第77-80页
        3.3.5 大巴山山地第80-82页
    3.4 讨论第82-85页
        3.4.1 物种丰富度的海拔格局第82-84页
        3.4.2 物种密度的海拔格局第84-85页
    3.5 本章小结第85-87页
第4章 空间对种子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第87-131页
    4.1 引言第87-88页
    4.2 面积与物种丰富度格局第88-100页
        4.2.1 海南山地第88-90页
        4.2.2 西双版纳山地第90-93页
        4.2.3 红河地区山地第93-95页
        4.2.4 玉龙雪山山地第95-97页
        4.2.5 大巴山山地第97-100页
    4.3 中域效应与物种丰富度格局第100-113页
        4.3.1 海南山地第100-102页
        4.3.2 西双版纳山地第102-105页
        4.3.3 红河地区山地第105-108页
        4.3.4 玉龙雪山山地第108-111页
        4.3.5 大巴山山地第111-113页
    4.4 中域效应与物种密度格局第113-125页
        4.4.1 海南山地第113-116页
        4.4.2 西双版纳山地第116-118页
        4.4.3 红河地区山地第118-120页
        4.4.4 玉龙雪山山地第120-123页
        4.4.5 大巴山山地第123-125页
    4.5 讨论第125-130页
        4.5.1 种-面积关系第126-128页
        4.5.2 中域效应假说第128-130页
    4.6 本章小结第130-131页
第5章 水热气候对种子植物多样性格局的影响第131-241页
    5.1 引言第131-132页
    5.2 水热气候与物种丰富度格局第132-183页
        5.2.1 海南山地第132-142页
        5.2.2 西双版纳山地第142-153页
        5.2.3 红河地区山地第153-163页
        5.2.4 玉龙雪山山地第163-173页
        5.2.5 大巴山山地第173-183页
    5.3 水热气候与物种密度格局第183-232页
        5.3.1 海南山地第183-192页
        5.3.2 西双版纳山地第192-202页
        5.3.3 红河地区山地第202-212页
        5.3.4 玉龙雪山山地第212-222页
        5.3.5 大巴山山地第222-232页
    5.4 讨论第232-239页
        5.4.1 生态学代谢假说第233-234页
        5.4.2 环境能量假说第234-235页
        5.4.3 寒冷忍耐假说第235-236页
        5.4.4 水分-能量动态假说第236-238页
        5.4.5 生产力假说第238-239页
    5.5 本章小结第239-241页
第6章 空间和水热气候的相对影响第241-249页
    6.1 引言第241页
    6.2 空间和水热气候对物种丰富度格局的相对影响第241-244页
        6.2.1 海南山地第241-242页
        6.2.2 西双版纳山地第242-243页
        6.2.3 红河地区山地第243页
        6.2.4 玉龙雪山山地第243-244页
        6.2.5 大巴山山地第244页
    6.3 空间和水热气候对物种密度格局的相对影响第244-247页
        6.3.1 海南山地第244-245页
        6.3.2 西双版纳山地第245页
        6.3.3 红河地区山地第245-246页
        6.3.4 玉龙雪山山地第246页
        6.3.5 大巴山山地第246-247页
    6.4 讨论第247-248页
    6.5 本章小结第248-249页
第7章 结论与展望第249-253页
    7.1 结论第249-250页
    7.2 展望第250-253页
附录第253-297页
参考文献第297-322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第322-32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工作第325-326页
致谢第326-328页
作者简介第328页

论文共32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西藏中部农村生产与生活的生态文化研究--以西藏自治区扎囊县扎西林村为例
下一篇:非经营性政府投资项目群资源配置机理及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