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4-5页 |
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8页 |
1 引言与文献综述 | 第11-17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页 |
1.2.1 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2-14页 |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4.1 国外关于银行卡定价的研究综述 | 第14页 |
1.4.2 国内关于银行卡定价的研究综述 | 第14-16页 |
1.5 可能的创新之处 | 第16-17页 |
2 银行卡的相关概念与现状 | 第17-25页 |
2.1 银行卡产业的概念 | 第17页 |
2.2 交换费的相关概念 | 第17-20页 |
2.2.1 交换费在银行卡定价中的作用 | 第17-18页 |
2.2.2 对交换费定价机制的反对观点 | 第18-19页 |
2.2.3 对互换费用定价机制的主流观点 | 第19-20页 |
2.3 银行卡产业现状分析 | 第20-25页 |
2.3.1 中国银行卡产业发展现状 | 第20-21页 |
2.3.2 中国银行卡产业收费现状 | 第21-25页 |
3 银行卡产业的运行机制 | 第25-31页 |
3.1 具体运作与基本特征 | 第25-26页 |
3.2 交换费的典型特征 | 第26-28页 |
3.2.1 间接网络外部性特征 | 第26-27页 |
3.2.2 双边市场特征 | 第27-28页 |
3.3 银行卡的价格结构解析 | 第28-31页 |
3.3.1 银行卡组织向发卡行和收单行收取的网络接入费 | 第28页 |
3.3.2 发卡行向收单行收取的交换费 | 第28-29页 |
3.3.3 发卡行向持卡人收取的卡费 | 第29-30页 |
3.3.4 收单行向特约商户收取的商户扣率 | 第30页 |
3.3.5 商户向持卡人收取的商品售价 | 第30-31页 |
4 银行卡定价的理论分析 | 第31-35页 |
4.1 价格均衡模型 | 第31-33页 |
4.1.1 封闭式银行卡网络的定价模式 | 第31-32页 |
4.1.2 开放式银行卡网络的定价模式 | 第32-33页 |
4.2 银行卡定价理论分析 | 第33-35页 |
4.2.1 收费标准的统一 | 第34页 |
4.2.2 对商户收费定价 | 第34页 |
4.2.3 银行卡组织参与利益分配 | 第34-35页 |
5 实证分析 | 第35-42页 |
5.1 研究假设 | 第35-36页 |
5.2 构建模型与定义变量 | 第36-37页 |
5.2.1 变量的选取 | 第36页 |
5.2.2 模型构建 | 第36-37页 |
5.3 样本选取与描述性分析 | 第37-38页 |
5.3.1 数据的来源 | 第37页 |
5.3.2 数据的描述性分析 | 第37-38页 |
5.4 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第38-42页 |
5.4.1 实证检验结果 | 第38-39页 |
5.4.2 实证结果分析 | 第39-42页 |
6 总结与建议 | 第42-49页 |
6.1 银行要增强服务意识,提高服务水平 | 第42-44页 |
6.1.1 开设自由的市场竞争新机制 | 第43页 |
6.1.2 进一步提升银行卡服务的水平 | 第43页 |
6.1.3 实行服务收费制度的合理化和透明化 | 第43-44页 |
6.2 细分客户实行差别定价 | 第44-45页 |
6.2.1 细分商户类型 | 第44页 |
6.2.2 与交易规模挂钩,实施差别定价 | 第44-45页 |
6.3 采用价格歧视收取年费 | 第45-46页 |
6.4 建设产业链体系 | 第46-47页 |
6.5 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业务水平 | 第47-48页 |
6.6 不足与展望 | 第48-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