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声发射的天然气管道阀门内漏检测技术研究
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14页 |
1.1 研究课题背景及意义 | 第9-10页 |
1.2 输气站场阀门内漏检测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3页 |
1.2.1 阀门内漏检测技术 | 第10-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2页 |
1.2.3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3页 |
1.3 主要研究思路及内容 | 第13-14页 |
1.3.1 主要研究思路 | 第13页 |
1.3.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阀门内漏声源特性及预测流量模型建立 | 第14-22页 |
2.1 引言 | 第14页 |
2.2 输气阀门内漏基本声源 | 第14-15页 |
2.3 输气阀门内漏声源特性 | 第15-16页 |
2.3.1 喷流噪声 | 第15-16页 |
2.3.2 阻塞喷注噪声和涡流噪声 | 第16页 |
2.3.3 输气管道阀门气体内漏基本声源 | 第16页 |
2.4 输气管道阀门喷流噪声相关理论 | 第16-18页 |
2.4.1 莱特希尔基本方程及其推广理论 | 第16-17页 |
2.4.2 噪声声功率相关定律 | 第17-18页 |
2.5 阀门内漏定量检测数学模型建立 | 第18-21页 |
2.6 小结 | 第21-22页 |
第3章 基于多种阈值下小波包信号降噪研究 | 第22-41页 |
3.1 引言 | 第22页 |
3.2 理论及去噪方法 | 第22-25页 |
3.2.1 连续小波变换 | 第22-23页 |
3.2.2 小波及小波包理论 | 第23-24页 |
3.2.3 多阈值下小波包去噪原理 | 第24-25页 |
3.3 小波包阈值去噪影响因素 | 第25-27页 |
3.3.1 小波包阈值的选取 | 第25页 |
3.3.2 小波包基函数的选取 | 第25-26页 |
3.3.3 阈值门限函数的选取 | 第26-27页 |
3.4 小波包阈值去噪评价方法 | 第27-28页 |
3.5 小波包多种阈值去噪结果比较 | 第28-35页 |
3.5.1 不同分解尺度对去噪的影响 | 第29-30页 |
3.5.2 不同小波包基函数对去噪的影响 | 第30-32页 |
3.5.3 不同阈值函数对去噪的影响 | 第32-34页 |
3.5.4 最优去噪结果 | 第34-35页 |
3.6 改进的小波包阈值去噪 | 第35-40页 |
3.6.1 改进的小波包阈值 | 第35-36页 |
3.6.2 改进的小波包阈值函数 | 第36-38页 |
3.6.3 改进的小波包阈值去噪效果 | 第38-40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第4章 阀门内漏声发射检测装置设计及优化 | 第41-61页 |
4.1 引言 | 第41页 |
4.2 检测系统设计 | 第41-42页 |
4.3 系统硬件结构设计 | 第42-49页 |
4.3.1 硬件组成 | 第42-47页 |
4.3.2 系统结构设计 | 第47-49页 |
4.4 系统软件设计 | 第49-60页 |
4.4.1 人机交互软件界面的特点 | 第49页 |
4.4.2 系统软件的运行环境及功能模块 | 第49-50页 |
4.4.3 软件人机交互功能的设计 | 第50-55页 |
4.4.4 系统信息的数据库管理 | 第55-60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0-61页 |
第5章 阀门内漏检测试验研究 | 第61-73页 |
5.1 引言 | 第61页 |
5.2 实验室阀门内漏检测平台 | 第61-62页 |
5.3 阀门内漏诊断模型样本实验 | 第62-64页 |
5.3.1 球阀模型数据样本实验 | 第62-63页 |
5.3.2 旋塞阀模型数据样本实验 | 第63-64页 |
5.4 现场应用 | 第64-68页 |
5.4.1 球阀现场试验 | 第64-67页 |
5.4.2 旋塞阀现场试验 | 第67-68页 |
5.5 各个参数之间的关系及检测误差分析 | 第68-72页 |
5.5.1 参数关系 | 第68-71页 |
5.5.2 仪器预测流量误差分析 | 第71-72页 |
5.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3-75页 |
参考文献 | 第75-79页 |
致谢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