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及当代价值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1章 绪论第13-31页
    1.1 选题目的与意义第13-16页
        1.1.1 选题目的第13页
        1.1.2 选题的理论意义第13-14页
        1.1.3 选题的实践意义第14-16页
    1.2 文献综述第16-27页
        1.2.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2.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7页
    1.3 研究重点难点第27-28页
        1.3.1 研究重点第27页
        1.3.2 研究难点第27-28页
    1.4 研究方法第28-29页
        1.4.1 文献研究法第28页
        1.4.2 系统分析法第28-29页
        1.4.3 理论联系实际法第29页
        1.4.4 跨学科研究法第29页
    1.5 创新之处第29-31页
        1.5.1 梳理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的理论来源第29-30页
        1.5.2 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在中国的运用所形成的理论成果第30页
        1.5.3 总结了习近平关于家庭建设的思想第30-31页
第2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的理论来源第31-49页
    2.1 古希腊时期的家庭思想第31-35页
        2.1.1 古希腊时期家庭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第31-33页
        2.1.2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家庭思想第33-35页
    2.2 近代资产阶级的家庭思想第35-46页
        2.2.1 卢梭的家庭教育思想第35-37页
        2.2.2 洛克的家庭教育思想第37-39页
        2.2.3 巴霍芬、麦克伦南的家庭思想第39-40页
        2.2.4 摩尔根的家庭思想第40-43页
        2.2.5 黑格尔的家庭思想第43-46页
    2.3 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家的家庭思想第46-49页
        2.3.1 早期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家庭思想第46-47页
        2.3.2 19世纪空想社会主义者的家庭思想第47-49页
第3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的主要内容第49-75页
    3.1 马克思恩格斯论家庭的产生与发展第49-54页
        3.1.1 家庭是人类生活的社会形式第49-51页
        3.1.2 家庭的发展与表现形式第51-52页
        3.1.3 生产力是家庭产生与发展的决定因素第52-54页
    3.2 马克思恩格斯对私有制家庭的批判第54-59页
        3.2.1 婚姻的缔结是“权衡厉害的事情”第54-55页
        3.2.2 “在男子统治下的牢固的个体婚制的整个本质”是排斥爱情的第55-56页
        3.2.3 夫妻地位不平等—“丈夫在家庭中居于统治地位”第56-57页
        3.2.4 对专偶制内在矛盾的深刻批判第57-58页
        3.2.5 家庭教育功能缺失第58-59页
    3.3 马克思恩格斯对理想家庭的设想第59-68页
        3.3.1 平等是建设理想家庭的基本原则第59-62页
        3.3.2 爱情是家庭的基础第62-63页
        3.3.3 倡导婚姻自由第63-64页
        3.3.4 提高妇女地位第64-66页
        3.3.5 家庭是多种功能的统一第66-68页
    3.4 马克思恩格斯论理想家庭的实现途径第68-75页
        3.4.1 推翻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理想家庭的条件第68-72页
        3.4.2 只有实现共产主义才能建设理想家庭第72-75页
第4章 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在中国的运用与发展第75-89页
    4.1 毛泽东的家庭思想第75-79页
        4.1.1 对封建婚姻家庭制度的批判第75-76页
        4.1.2 构建以爱情为基础的新型婚姻制度第76-77页
        4.1.3 注重家庭教育第77-78页
        4.1.4 强调家庭的社会属性第78-79页
    4.2 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恩格斯的家庭思想在中国的运用第79-82页
        4.2.1 构建和睦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第79-80页
        4.2.2 优化家庭功能第80-81页
        4.2.3 坚持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的统一第81-82页
    4.3 习近平的家庭思想第82-89页
        4.3.1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重视家风建设第82-84页
        4.3.2 发挥社会组织在家庭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第84-85页
        4.3.3 重视领导干部的家风建设第85页
        4.3.4 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第85-89页
第5章 当代中国家庭建设的途径第89-105页
    5.1 当代中国家庭建设的基本原则第91-94页
        5.1.1 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第91-93页
        5.1.2 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第93-94页
    5.2 当代中国家庭建设的家庭教育途径第94-100页
        5.2.1 构建平等的夫妻关系第94-95页
        5.2.2 构建和谐的亲子关系第95-96页
        5.2.3 注重领导干部家风建设第96-98页
        5.2.4 借鉴传统家风建设的精髓第98-100页
    5.3 当代中国家庭建设的社会保障途径第100-105页
        5.3.1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主导作用第100-101页
        5.3.2 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第101页
        5.3.3 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第101-102页
        5.3.4 促进家庭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第102-103页
        5.3.5 加强正确的舆论引导和宣传第103-105页
结束语第105-108页
参考文献第108-117页
致谢第117-118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第118页

论文共11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高职院校教师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
下一篇:钒钼钨在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双水相体系中的分配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