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论文--无线电设备、电信设备论文--天线论文--一般性问题论文

平面反射阵天线的优化设计和误差分析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8-42页
    1.1 研究背景第18-19页
    1.2 反射阵天线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第19-38页
        1.2.1 宽带反射阵天线的发展历程第20-29页
        1.2.2 多频反射阵天线的发展历程第29-35页
        1.2.3 波束赋形反射阵天线的发展历程第35-38页
    1.3 反射阵天线存在的问题第38-39页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及贡献第39-42页
        1.4.1 主要研究内容第39-40页
        1.4.2 主要贡献第40-42页
第2章 反射阵天线基础第42-56页
    2.1 引言第42页
    2.2 反射阵天线的基本概念第42-48页
        2.2.1 整体结构第42-43页
        2.2.2 相位补偿原理第43-45页
        2.2.3 相关参数第45-48页
    2.3 反射阵天线单元第48-51页
        2.3.1 单元结构第48-49页
        2.3.2 单元反射相位特性第49-50页
        2.3.3 单元性能评价指标第50页
        2.3.4 单元的分析方法第50-51页
    2.4 反射阵天线馈源模型第51-52页
    2.5 反射阵天线辐射场的计算第52-53页
    2.6 反射阵天线构造方法第53-54页
    2.7 反射阵天线的软件仿真优化第54-55页
    2.8 本章小结第55-56页
第3章 平面反射阵天线带宽拓展研究第56-74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基于开槽圆形贴片单元的单层宽带反射阵天线第56-64页
        3.2.1 单元结构及特性第56-61页
        3.2.2 反射阵天线设计第61-62页
        3.2.3 加工测试及结果对比第62-64页
    3.3 基于方形螺旋单元的单层宽带反射阵天线第64-72页
        3.3.1 设计源起第64页
        3.3.2 单元结构及特性第64-68页
        3.3.3 反射阵天线设计第68-70页
        3.3.4 加工测试及结果对比第70-72页
    3.4 本章小结第72-74页
第4章 口径复用平面反射阵天线的优化设计第74-90页
    4.1 引言第74页
    4.2 多参数扫描法第74-77页
    4.3 全局优化算法第77-78页
    4.4 口径复用平面反射阵天线第78-88页
        4.4.1 单元结构的设计第78-81页
        4.4.2 反射阵优化设计第81-83页
        4.4.3 加工测试及结果对比第83-88页
    4.5 本章小结第88-90页
第5章 赋形平面反射阵天线的优化设计第90-108页
    5.1 引言第90页
    5.2 方向图与傅里叶变换第90-92页
    5.3 优化算法第92-97页
        5.3.1 赋形反射阵的优化流程第92-93页
        5.3.2 生物地理学优化算法第93-96页
        5.3.3 基于IFFT和FFT的优化第96-97页
    5.4 赋形反射阵天线第97-106页
        5.4.1 基于地形的赋形反射阵天线第97-101页
        5.4.2 多波束赋形反射阵天线第101-106页
    5.5 本章小结第106-108页
第6章 反射阵天线的误差分析及工程应用第108-127页
    6.1 引言第108页
    6.2 反射阵单元误差权重分析第108-111页
        6.2.1 单元垂直方向位移第109-110页
        6.2.2 单元水平方向位移第110-111页
        6.2.3 单元水平方向不规则形变第111页
    6.3 反射阵天线整体误差分析第111-117页
        6.3.1 反射阵天线整体偏转第112-114页
        6.3.2 反射阵天线倒V字型形变第114-116页
        6.3.3 反射阵天线水平面内不规则形变第116-117页
    6.4 预防星载反射阵天线形变的措施第117-118页
    6.5 反射阵天线在星载环境下的应用第118-126页
        6.5.1 透明反射阵天线第118-122页
        6.5.2 全金属反射阵天线第122-126页
    6.6 本章小结第126-127页
第7章 总结与展望第127-130页
    7.1 工作总结第127-128页
    7.2 研究展望第128-130页
参考文献第130-140页
致谢第140-142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第142-143页

论文共14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根氧化锌微米线基异质结发光二极管研究
下一篇:宽带低截获与随机极化雷达信号模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