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0-12页 |
ABSTRACT | 第12-13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4-26页 |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 第14-16页 |
1.1.1 课题背景 | 第14-15页 |
1.1.2 课题的目的及意义 | 第15-16页 |
1.2 装配式框架结构消能节点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1.3 结构振动控制研究现状 | 第18-21页 |
1.3.1 结构振动控制分类 | 第18-19页 |
1.3.2 消能减震技术 | 第19-20页 |
1.3.3 耗能减震装置的分类 | 第20-21页 |
1.4 位移放大装置研究现状 | 第21-24页 |
1.4.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21-22页 |
1.4.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22-24页 |
1.5 本文课题来源与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1.5.1 课题来源 | 第24页 |
1.5.2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2章 新型即插即用支撑消能装置理念设计与有限元分析 | 第26-46页 |
2.1 引言 | 第26页 |
2.2 即插即用支撑耗能装置的构造 | 第26-27页 |
2.3 即插即用支撑耗能装置的基本原理 | 第27-30页 |
2.3.1 工作原理 | 第27-29页 |
2.3.2 新型即插即用支撑耗能支撑阻尼器力学模型 | 第29-30页 |
2.4 核心耗能钢构件的设计理论分析 | 第30-33页 |
2.4.1 轴向刚度设计值的确定 | 第30-32页 |
2.4.2 等效截面面积的确定 | 第32页 |
2.4.3 等效截面面积的合理性分析 | 第32-33页 |
2.5 即插即用支撑耗能装置有限元分析 | 第33-44页 |
2.5.1 预制框架模型建立 | 第33-35页 |
2.5.2 地震波选取 | 第35-37页 |
2.5.3 层间位移角与楼层最大位移对比分析 | 第37-40页 |
2.5.4 顶层加速度对比分析 | 第40-41页 |
2.5.5 基底剪力对比分析 | 第41-42页 |
2.5.6 耗能分析 | 第42-44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4-46页 |
第3章 基于位移放大装置的扇形粘弹性阻尼器设计理念与有限元分析 | 第46-64页 |
3.1 引言 | 第46页 |
3.2 基于位移放大装置的扇形粘弹性阻尼器构造 | 第46-47页 |
3.3 基于位移放大装置的扇形粘弹性阻尼器的工作原理 | 第47-49页 |
3.3.1 工作原理分析 | 第47-48页 |
3.3.2 放大机理分析 | 第48-49页 |
3.4 基于位移放大装置的扇形粘弹性阻尼器力学模型 | 第49-52页 |
3.5 基于位移放大装置的扇形粘弹性阻尼器的分析模拟方法 | 第52-55页 |
3.5.1 耗能理论分析 | 第52-54页 |
3.5.2 能量等值分析方法 | 第54-55页 |
3.6 基于位移放大装置的扇形粘弹性阻尼器的有限元分析 | 第55-63页 |
3.6.1 模型建立 | 第55页 |
3.6.2 阻尼器布置方案 | 第55-56页 |
3.6.3 地震波选取 | 第56-57页 |
3.6.4 层间位移和位移角对比分析 | 第57-59页 |
3.6.5 层加速度对比分析 | 第59-60页 |
3.6.6 层间剪力对比分析 | 第60-62页 |
3.6.7 耗能分析及比较 | 第62-63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63-64页 |
第4章 新型装配式消能减震框架体系分析方法 | 第64-82页 |
4.1 引言 | 第64页 |
4.2 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体系存在的问题 | 第64-65页 |
4.3 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框架结构体系的特点 | 第65-66页 |
4.4 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框架结构体系模型的建立 | 第66-71页 |
4.4.1 工程实例概况 | 第66-67页 |
4.4.2 有限元模型建立 | 第67-70页 |
4.4.3 消能装置设计参数与布置方式 | 第70-71页 |
4.5 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框架结构体系的分析方法 | 第71-79页 |
4.5.1 模态分析 | 第71-72页 |
4.5.2 振型分解反应谱法 | 第72-77页 |
4.5.3 动力时程分析法 | 第77-79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9-82页 |
第5章 新型预制装配式消能减震框架体系的抗震性能分析 | 第82-100页 |
5.1 引言 | 第82页 |
5.2 预制装配式框架结构振型分解反应谱分析 | 第82-85页 |
5.2.1 振型和自振周期对比 | 第82-83页 |
5.2.2 层间位移角和楼层最大位移对比 | 第83-84页 |
5.2.3 楼层剪力对比 | 第84-85页 |
5.2.4 小结 | 第85页 |
5.3 设防地震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85-92页 |
5.3.1 地震波的数值调整 | 第85页 |
5.3.2 层间位移角 | 第85-87页 |
5.3.3 楼层最大位移 | 第87-88页 |
5.3.4 顶层加速度 | 第88-90页 |
5.3.5 消能装置滞回曲线 | 第90-91页 |
5.3.6 小结 | 第91-92页 |
5.4 罕遇地震下结构动力时程分析 | 第92-99页 |
5.4.1 地震波的数值调整 | 第92页 |
5.4.2 层间位移角 | 第92-94页 |
5.4.3 楼层最大位移 | 第94-96页 |
5.4.4 顶层加速度 | 第96-97页 |
5.4.5 消能装置滞回曲线 | 第97-99页 |
5.4.6 小结 | 第99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99-100页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00-102页 |
6.1 结论 | 第100-101页 |
6.2 展望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及科研情况 | 第107-108页 |
致谢 | 第10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