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5-40页 |
1.1 研究意义 | 第18-20页 |
1.1.1 研究的理论意义 | 第18-19页 |
1.1.2 研究的现实意义 | 第19-20页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第20-28页 |
1.2.1 国外研究概况 | 第20-21页 |
1.2.2 国内研究概况 | 第21-27页 |
1.2.3 现有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与深化研究的思路 | 第27-28页 |
1.3 研究对象与范畴 | 第28-33页 |
1.3.1 研究目标 | 第28-30页 |
1.3.2 研究对象 | 第30-31页 |
1.3.3 研究范本的选择参考 | 第31-33页 |
1.4 研究思路及其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4.1 研究思路 | 第33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33-35页 |
1、实物调查与文献研究 | 第33-34页 |
2、比较研究及“图形比较法” | 第34页 |
3、文化语言学方法 | 第34页 |
4、建筑形态与建筑形态学研究方法 | 第34-35页 |
5、皮尔斯符号学理论及建筑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 | 第35页 |
1.5 研究框架及技术路线 | 第35-40页 |
1.5.1 研究框架 | 第35-38页 |
1.5.2 技术路线 | 第38-40页 |
第二章 中国古建筑与中国古文字 | 第40-78页 |
2.1 中国古建筑与中国古文字 | 第40页 |
2.1.1 建筑与文字 | 第40页 |
2.1.2 建筑在文字中的体现 | 第40页 |
2.2 中国古文字中养藏着建筑 | 第40-56页 |
2.2.1 中国古文字 | 第40-49页 |
2.2.2 中国古文字的构形因素 | 第49-56页 |
2.3 中国古文字的象形特征彰显中国古建筑的特征 | 第56-68页 |
2.3.1 中国象形文字 | 第56-62页 |
2.3.2 代表建筑的象形甲骨文与象形纳西文比较 | 第62-68页 |
2.4 中国古建筑与中国古文字相互映照的科学理论基础 | 第68-75页 |
2.4.1 形态学引入 | 第69-70页 |
2.4.2 符号学引入 | 第70-73页 |
2.4.3 视知觉形式动力理论引入 | 第73-75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75-78页 |
2.5.1 本文象形文字的界定范围和参考资料 | 第75-76页 |
2.5.2 小结 | 第76-78页 |
第三章 《营造法式》总释单字研究 | 第78-208页 |
3.1 《营造法式》总释 | 第78-79页 |
3.1.1 《营造法式》引入对本文的重要意义 | 第78页 |
3.1.2 以《营造法式》总释为蓝本对本文的意义 | 第78-79页 |
3.1.3 《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文字 | 第79页 |
3.2 《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类型 | 第79-116页 |
3.2.1 宮 | 第79-85页 |
3.2.2 殿 | 第85-88页 |
3.2.3 闕 | 第88-93页 |
3.2.4 樓 | 第93-99页 |
3.2.5 榭 | 第99-104页 |
3.2.6 臺 | 第104-109页 |
3.2.7 亭 | 第109-116页 |
3.3 建筑构件 | 第116-194页 |
3.3.1 大木作构件 | 第116-158页 |
3.3.2 普通部件 | 第158-189页 |
3.3.3 砖作、窰作部件 | 第189-194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194-208页 |
3.4.1 建筑类型 | 第194-198页 |
3.4.2 建筑构件 | 第198-206页 |
3.4.3 小结 | 第206-208页 |
第四章 《说文解字》建筑词汇看中国古建筑 | 第208-288页 |
4.1 以《说文解字》为研究蓝本对本文的意义 | 第208-211页 |
4.1.1 《说文解字》在本文的参考意义 | 第208-209页 |
4.1.2 《说文解字》中收录的与建筑有关的文字 | 第209-210页 |
4.1.3 部首造字的原则 | 第210-211页 |
4.2 “木”部建筑文字研究 | 第211-258页 |
4.2.1 建筑材料类 | 第211-213页 |
4.2.2 与建筑工具有关的字 | 第213-216页 |
4.2.3 代表建筑构件的字 | 第216-235页 |
4.2.4 代表建筑形式的字 | 第235-238页 |
4.2.5 代表建筑类型的字 | 第238-240页 |
4.2.6 反映建筑空间隔断的字 | 第240-243页 |
4.2.7 “木”部建築文字总结 | 第243-258页 |
4.3 “土”部建筑文字研究 | 第258-280页 |
4.3.1 代表建筑材料的字 | 第259-262页 |
4.3.2 代表建筑工具的字 | 第262页 |
4.3.3 代表建筑构件的字 | 第262-266页 |
4.3.4 代表建筑类型的字 | 第266-272页 |
4.3.5 反映建筑布局的字 | 第272页 |
4.3.6 与建筑的防潮及装饰有关的字 | 第272-274页 |
4.3.7 反映建筑空间隔断的字 | 第274页 |
4.3.8 “土”部建筑文字总结 | 第274-280页 |
4.4 以字“观”中国古代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 第280-285页 |
4.4.1 中国原始社会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 第280-281页 |
4.4.2 夏代和商代社会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 第281-283页 |
4.4.3 周代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 第283-284页 |
4.4.4 秦代建筑的成就和影响 | 第284-285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285-288页 |
第五章 中国古建筑与中国古文字内在规律探讨 | 第288-342页 |
5.1 中国古建筑与古文字具有相互呼应的关系 | 第288-292页 |
5.1.1 见字知筑 | 第288-290页 |
5.1.2 形态学、符号学、视觉形式动力理论的引入分析 | 第290-292页 |
5.2 古建筑之建筑类型与古文字规律分析 | 第292-302页 |
5.2.1 见字知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发展及特征 | 第292-295页 |
5.2.2 建筑类型词汇的取象规律 | 第295-302页 |
5.3 古建筑之建筑形式与古文字规律分析 | 第302-308页 |
5.3.1 见字知中国古代建筑形式的发展及特征 | 第302-305页 |
5.3.2 建筑形式的词汇取象规律 | 第305-308页 |
5.4 古建筑之建筑材料与古文字规律分析 | 第308-312页 |
5.4.1 见字知中国古代建筑材料的发展及特征 | 第308-311页 |
5.4.2 建筑材料的词汇取象规律 | 第311-312页 |
5.5 古建筑之建筑构件与古文字规律分析 | 第312-315页 |
5.5.1 见字知中国古代建筑构件的发展及特征 | 第312-313页 |
5.5.2 建筑构件词汇的取象规律 | 第313-315页 |
5.6 楔形文字中的建筑文字与中国古文字中的建筑文字 | 第315-325页 |
5.6.1 楔形文字中的建筑类文字 | 第315-323页 |
5.6.2 建筑类的甲骨文、楔形文字、纳西文的比较 | 第323-325页 |
5.7 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构成法则 | 第325-340页 |
5.7.1 古建筑与古文字的互证关系 | 第325-327页 |
5.7.2 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的构成法则 | 第327-332页 |
5.7.3 “古文字形体分析法”的建立 | 第332-336页 |
5.7.4 古建筑与古文字互证法则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 第336-340页 |
5.8 本章小结 | 第340-342页 |
结论 | 第342-348页 |
参考文献 | 第348-357页 |
附录1 《营造法式》总释中的建筑材料与建筑布局文字研究 | 第357-384页 |
1.1 建筑材料 | 第357-370页 |
1.1.1 瓦 | 第357-363页 |
1.1.2 砖 | 第363-368页 |
1.1.3 涂 | 第368-370页 |
1.2 建筑尺度 | 第370-376页 |
1.2.1 材 | 第370-376页 |
1.3 筑布局 | 第376-384页 |
1.3.1 城 | 第376-384页 |
附录2《说文解字》中的建筑部首及文字研究 | 第384-413页 |
2.1 “广”部建筑文字 | 第384-388页 |
2.2 “厂”部建筑文字 | 第388-390页 |
2.3 “宀”部建筑文字 | 第390-395页 |
2.4 “穴”部建筑文字 | 第395-402页 |
2.5 “門”部建筑文字 | 第402-404页 |
2.6 “户”部建筑文字 | 第404-405页 |
2.7 “囗”部建筑文字 | 第405-407页 |
2.8 其他部首建筑文字(见图2-17) | 第407-41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413-414页 |
致谢 | 第414-416页 |
附件 | 第416页 |